将坡度分级图与地类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并在地类图斑层中对耕地图斑赋耕地坡度级属性(见附录A中表A.2)。
8.2
要求
(1)原则上不能打破调查的耕地图斑界线,每个耕地图斑确定一
个坡度级;
(2)当调查的耕地图斑涉及两个以上坡度级时,面积最大的坡度级为该耕地图斑的坡度级;
(3)当耕地图斑面积较大(如从山顶到山底为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且各坡度级耕地面积相当时,可参照坡度分级界线,依据调查底图(DOM)上明显地物界线,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的图斑。
(4)对于破碎耕地,其整体视为一个图斑,按上述要求确定坡度分级。
(5)当DEM存在缺陷时,应通过其他手段补充、完善,确定耕地图斑坡度级。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8.3.1
基本方法
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对耕地图斑赋予确定的耕地坡度级,生成耕地坡度分级图。
8.3.2
编制要求
(1)耕地坡度分级图的比例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致。 (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层,保留地类编码或符号、地类图斑界线,对耕地以外地类图斑不赋色。
8
(3)耕地坡度分级图是对地类图斑层中耕地图斑,按耕地坡度级属性字段中的坡度级分别赋色,耕地坡度级按附录B图式图例要求表示。当耕地图斑为梯田时,该图斑中加注字母“T”表示,如:Ⅲ-T表示耕地坡度为3级的梯田,坡耕地不加注字母。耕地图斑的图斑编号、地类编码等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致。
(4)图幅左下角注明主要资料来源和时间、数学基础等信息,图幅右下角注明编制时间。
9 成果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9.1.1
县级坡度栅格数据图
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作为中间成果应单独整理保存,用于检查验收使用。
9.1.2 9.1.3
县级坡度分级图(矢量数据) 县级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依据生产情况,制作坡度分级矢量数据元数据文件,内容见附录C。
9.1.4
技术总结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 (1)任务来源;
(2)资料收集与分析:DEM的来源、格式、比例尺、质量和完整性等;
(3)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采用的软件、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等; (4)作业流程;
(5)质量控制:检查内容、检查结论等;
9
(6)成果说明:数学基础、指标、数据格式、文件名等; (7)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遗留问题等。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9.2.1
耕地坡度级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赋予耕地坡度级属性的地类图斑层。
9.2.2
耕地坡度分级图
依据耕地坡度级制作的耕地坡度分级图。
10 检查验收
10.1
坡度分级图
内容
10.1.1
(1)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2)采用的DEM是否符合规定; (3)作业流程是否符合要求; (4)坡度分级是否正确;
(5)坡度分级图斑综合取舍是否符合要求;
(6)坡度分级图斑界线与坡度栅格数据图套合误差是否在限差范围以内;
(7)坡度分级图矢量数据是否按要求进行接边; (8)文字报告内容是否齐全,表述是否清楚。
10.1.2
要求
生产单位对各个生产环节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进行100%检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抽查和验收,抽查比例不得小于10%。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级验收
10
合格基础上进行抽查确认,具体抽查确认视情况单独进行或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同时进行。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内容
10.2.1
(1)耕地坡度分级方法是否正确;
(2)耕地坡度分级属性结构、属性值是否正确; (3)数据拓扑结构是否正确;
(4)耕地坡度分级图编制是否符合要求。
10.2.2
要求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的检查验收按照农村土地调查要求,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同时进行。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字序字段 字段段小数 字段名称 号 代码 类型 长位数 度 1 标识码 BSM Int 10 2 要素代码 YSDM Char 10 约束条件 M 值域 >0 备注 1000780000 M 3 坡度级别 PDJB Char 2 1-5 见《土地利用数M 据库标准》表35 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表A.1坡度分级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PDT)
表A.2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DLTB) 字序字段 段字段名称 号 代码 类型 1 标识码 BSM Int Cha2 要素代码 YSDM r Char Cha4 图斑编号 TBBH r Cha5 地类编码 DLBM r Cha6 地类名称 DLMC r 3 图斑预编TBYB号 H 字段小数 值域 长位数 度 10 >0 见《土地利用数10 据库标准》表1 8 8 4 非空 非空 见本表注1 见本表注1 约束备注 条件 M M O M M M
6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