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作本辖区的坡度分级图,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将坡度分级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坡度级,并制作耕地坡度分级图。
4.3
DEM选择
采用最新的1:1万或1:5万DEM。
选用的DEM原则上应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破
碎地区宜选用1:1万DEM。
4.4
比例尺
耕地坡度分级图比例尺应与当地农村土地调查比例尺一致。
4.5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应与农村土地调查保持一致。
4.6
补充规定
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根据本规定结合
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5 资料收集
5.1
DEM
收集测绘主管部门生产的最新的DEM,或根据相关测绘标准要求组
织DEM生产。收集或生产的DEM原则上应通过省级以上测绘产品质检部门的验收。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行政区域调查界线一致。
6 技术路线及流程
3
应用DEM,逐格网计算坡度,进行坡度分级和相关数据处理,生成坡度分级图,将坡度分级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作业流程见图1。
数据预处理 工作准备
坡度栅格数据计算坡度值
整理、检查、验收 坡度分级处理 坡度分级图
耕地坡度分级图斑
耕地坡度分级图
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全省县级坡度分级图成果 土地调查数据 图1 作业流程 4
7 生产坡度分级图
7.1
DEM预处理
7.1.1
数据检查
对DEM的质量、完整性等进行检查。
7.1.2
数据转换
对DEM不符合调查要求的数据格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投影带等进行转换。
7.1.3
拼接
将标准分幅DEM拼接覆盖完整调查区域(省级或分县或分区域)。 DEM拼接图格网尺寸与调查区域主比例尺DEM格网大小应一致。
7.2
坡度计算
7.2.1
坡度计算公式
坡度计算公式:
tg(P)?(?z2?z)?()2?x?y
?y式中?z、?z分别表示x,y方向的偏导数,P为坡度。
?x
5
e5e2e6e1 G e8e e3G e4e7 图2 DEM 3×3 局部移动窗口
图2中G表示格网尺寸。ei(i=1,2,…,8)分别表示中心点e 周围格网点的高程。
7.2.2
生成坡度栅格数据图
利用坡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格网的坡度值,生成坡度栅格数据图。计算时采用3×3窗口(见图2),利用坡度计算模型(见下表)计算坡度值。各地应根据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选取符合本调查区域的坡度计算模型。
表1 坡度计算模型
?z?y ?z?x (e1-e3)/2G (e8-e7+2(e1-e3)+e5-e6)/8G (e8-e7+e1-e3+e5-e6)/8G
7.3
(e4-e2)/2G e7-e6+2(e4-e2)+e8-e5)/8G (e7-e6+e4-e2+e8-e5)/8G 坡度分级图
将坡度栅格数据图进行分级并做矢量化处理,形成坡度分级矢量数
据,即坡度分级图。
6
7.3.1
主要内容
(1)对坡度栅格数据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耕地坡度分级要求进行分级,生成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
(2)对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进行矢量化,生成坡度分级矢量化数据;
(3)对矢量化数据进行图斑综合、界线平滑、拓扑重建、数据裁切等处理。
7.3.2
基本要求
(1)将图上面积小于30mm2的坡度分级图斑按坡度级就低不就高原则并入邻近图斑。地貌复杂地区(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最小上图面积可适当降低,以反映其特殊地貌特征。
(2)将宽度小于或等于1个格网的线状坡度图斑按平均配赋原则合并至相邻图斑中。
(3)坡度分级矢量数据的图斑界线与坡度分级栅格数据空间位置偏移一般不超过1个格网,最大偏移量不得超过2个格网。
(4)分县、分区处理的坡度分级矢量数据,须进行接边处理,接边限差不得超过2个格网。
(5)坡度分级矢量数据的属性结构见附录A中表A.1。 (6)以县级行政调查区域为基本单位管理坡度分级矢量数据。
8 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8.1
确定方法
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
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坡度分级图,在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