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系统,促进区域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
1、停车泊位应与车辆同步增长;加大中心城区地区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加快中环、外环、郊环“停车-换乘”系统建设,满足综合交通战略需求,宝山区社会停车泊位按社会车辆保有量的20--25%配备。 2、外环内停车场(库)建设以中、小型为主,分散布局为宜;外环以外地区结合交通节点布置较大型停车场(库)。
第七章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十六条 规划目标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完善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现代化滨江新城相协调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运行体制,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宝山新城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十七条 教育科研
1、规划目标:
建成与现代化的滨江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教育”,建成与上海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由教育大区发展成教育强区。 2、规划布局:
区属教育规划形成“1+1+2+10+11”的主体构架,即:
“1”以上海大学为核心,加快建设上海大学产学研基地,形成上海西北综合性大学科教中心。 “1”建成以行知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企事业单位、居(村)委社区委基础,载体多元、门类齐全、社会参与的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
“2”建成全国重点的宝山职校和产学合作、学用结合的公共实训基地,两个现代化职业教育中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10”整合高中资源,打造10所优质高中品牌,构建高质量可选择的高中教育。
“11”按照区域总体规划布局,建设11个配置均衡、各具特色、托幼一体、中小衔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优质教育小区。
第三十八条 科技信息
科技
规划目标 坚持“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精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权保护,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资本和人才集聚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的主体。
(1)高新技术产业将出现精品钢制造业、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其中:精品钢制造业、纳米技术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
(2)全区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区县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总量15%以上,专利申请量每10万人200件。
(3)市民科技素养和科普设施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标准,力争出现达到国际水平的科普项目。 规划布局
(1)建成“三个中心”的科技发展主体框架。
即淞宝地区集科技招商、科技中介、技术培训等功能的科技服务中心;上海中心城宝山部分(上大地区)为精品钢研发中心;产业区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2)完成“124”科普设施重点工程建设。
“1”是建设1个科技馆;“2”是建设2个行业科普博览馆;“4”是建设4个科普活动中心。
信息
建成与宝山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化应用体系,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基本实现“数字宝山”;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得到广泛拓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企业与市民服务平台;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形成层次齐备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起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十九条 文化
1、规划目标
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和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设施网络,突出加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打造宝山文化名片——上海国际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充分挖掘宝山历史文化底蕴。重点体现城市开埠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大学教育文化、现代工业文化,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内涵,保留和恢复部分原址、原貌、改建为开放式露天博物馆、主题公园或历史文化展示展览场馆。
通过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条件,培育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宝山文化发展的综
合实力。建成与宝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和宝山特色的现代化滨江城区文化,全面建成国家文化先进城区,成为现代城市民间文化创意区和上海市国际民间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2、规划布局:
1、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1、4、14、100”文化建设网络体系。 即形成:1个区域文化中心(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博览馆、一个科技馆、一个艺术馆、一个广电中心和一个大型文化广场);4个文化功能区(中心城、新城区、产业区)、14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全区100%的居委会(村)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使城乡居民能就近享受到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 2、形成浓郁的“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城市文化氛围,创造宝山学习型城区工作亮点。 3、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力带动宝山第三产业的发展。
4、形成特色各异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从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出发,保留和恢复部分原址、原貌、改建为艺术馆与博物馆。同时区域内挖掘工业传统文化,改建、扩建若干工业文化展示博物馆。重点建设罗店老镇、大场老镇和吴淞历史风貌区,做好现代钢铁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恢复宝山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纪念场(点)选址,形成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与历史风貌特色景区。
第四十条 医疗卫生
1、规划目标
建立适应现代化城市需要,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功能齐全、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最终实现医院环境园林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医学专科品牌化、住院病房家庭化、医生工作数字化,建成与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区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单位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框架。主框架由区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非区属基本医疗服务框架、民营基本医疗服务框架、民营营利医疗服务框架组成。其中
基本医疗服务主框架:区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三层网络体系。
规划全区形成“1+2+3+8+5+25+150”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设施,即全区形成:区医疗中心1所;医疗中心包括综合性医院2所;专科医院3所;医疗救护点8个;卫生保健机构及学校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0个。
第四十一条 体育
1、规划目标
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和完善健身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为主要任务,积极实施竞技体育择优发展、群众体育全面发展、体育设施加快发展的战略。推动竞技体育特色化、健身体育普及化、体育设施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宝山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社会,促进宝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把宝山建成成为上海市体育先进城区。 2、规划布局
1、实施竞技体育“一、二、五”发展战略—确立一批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打造高素质教练员队伍和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五个体制优化、机制完善、设施先进的训练基地。
2、实施群众体育“一、三、六”工程—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3、全区建成1个市级体育主题公园、1个区级体育中心、4个区域体育中心、10个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80个居住区健身苑点组成的体育设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