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亿美元,年均增长 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核定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一年,是奋力拼搏、充满干劲的一年,是“十一五”时期鸡西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全体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省直部门和外来投资者,以及关心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立市、立县(市)区产业项目少,对经济发展牵动力弱;民生历史欠账多,安全稳定压力大;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政府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既是我们的差距,也为我们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011年工作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鸡西经济社会大干快上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大于挑战。国家在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等方面将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开展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为我市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大契机;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为全市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2011年,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更加注重环境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努力推动鸡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核定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双百工程”,构筑经济发展新支撑
项目是兴市之要、强市之基、富市之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对于全市经济实现积累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按照“扩充总量、提高质量、加快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紧紧围绕政策导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上项目,启动实施“双百工程”。一是百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工程。规划总投资184亿元,增长23%以上,当年完成70亿元,增长13%。5000万元以上65项,规划总投资176亿元,当年完成64亿元。奥星石墨深加工、中粮米业30万吨稻米加工等71个项目实现开工,天源100万吨焦化、天诚2万吨镁合金综合利用等29个续建项目争取早日投产,大唐鸡西第二热电煤矸石热电联产、黑宝碳素节能石墨电极等51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二是百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工程。规划总投资261亿元,增长53%,当年完成79亿元,增长42%。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4项,规划总投资249.7亿元,当年完成71亿元。建鸡高速公路虎林至鸡西段等38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鸡图公路鸡西段改造等62个项目开工建设,市集中供热热网改造等52个项目竣工。
为保证“双百工程”顺利实施,主要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全面落实园区建设规划,集中建设市煤机产业园区、石墨产业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煤化工园区和进出口加工园区。逐步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超前做好土地收储,提升园区承载功能;拓宽融资渠道,逐步提高园区建设市场化投融资比例。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力度。围绕煤电化、石墨精深加工、煤机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项目引进和产业对接,力求在项目招商、项目落地、项目投产达效上均有新的突破。积极围绕谋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体现省发展战略、凸显区域竞争力的项目,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引进国内资金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三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县(市)区项目建设的主导作用,调整项目收益比例分成,调动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完善考核办法,鼓励干部带职招商,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对新上符合国家、省产业导向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制定完善促进园区建设提档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各级主体责任,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市级领导“直通车”制度和重点项目包保、三级协调机制,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健全项目储备、生成机制,做好项目前期,提高谋划项目的成功率。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
突出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做强优势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吸收民营资本,壮大县区实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做大做强基础产业。支持龙煤集团鸡西分子公司、沈煤集团鸡西盛隆公司、天源公司稳步提高煤炭产量。进一步整合地方煤炭资源,积极推进地方煤矿公司化、标准化、机械化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单井生产能力。重点推进20处资源整合矿井进入技改程序,加速天源公司盛华煤矿等矿井新建和改扩建。增加电力装机容量,重点抓好滴道矸石电厂扩建等煤矸石发电项目,大唐鸡西第二热电厂2×30万千瓦两台机组投入运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推进钾长石、硅线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煤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重点建设龙恒公司100万吨焦化等项目,完成永庆煤化工项目可研等全部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北方制钢公司轧钢升级等工程;积极推进鸡东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黑龙江(鸡东)正邦公司5000吨纤维玉米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石墨新材料基地、煤机制造基地建设步伐。围绕延伸石墨产业链条,重点推进浩市、贝特瑞、奥星石墨精深加工等项目,谋划争取建立国家石墨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深入开展石墨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新型陶瓷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硅基新材料等其它新材料产业。围绕壮大“三机一架”煤机主体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建设金龙管业液压支架、德元防爆电机等项目。围绕发展新能源产业,抓好虎林石青山风电二期、绅港公司光伏发电示范、沈矿瓦斯发电、北方热电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快兴凯湖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区功能;支持兴凯湖旅游名镇建设;加大亮点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包装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社联系合作,提升鸡西旅游的知名度,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4亿元。支持城子河金三角、沈煤物流、鑫华国际贸易物流、鸡东县商贸物流综合市场等发展壮大,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建立金融激励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实施“双进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城乡消费。
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完善我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民营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积极扶持民营骨干企业、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广泛开展政府有关部门与民营企业对接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支持民营企业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培育自有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
“百名本地企业家培育”计划,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着力壮大县区经济实力。进一步落实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城区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自身优势,引进新上一批立县(市)、立区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县区财力,提升经济总量,富民强县、强区,争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县(市)区财政总收入翻一番,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行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实现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引导各县(市)区按照“相融互助、资源共享、异地招商、原地纳税”的思路,明确功能定位、打破区域界限、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梯次配置、衔接紧密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合作共赢。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激励和促进各县(市)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场县共建、区矿合作,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子。落实场县共建“三代”面积380万亩次。
(三)大力推进“三农”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领作用,大力推广水稻隔寒育壮苗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抓好虎林、密山、鸡东省级水田节水重点示范县项目建设,加快虎林灌区、湖滨灌区的建设进度,启动1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面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贡献率、种植业标准化率分别达到91%、61%和9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实施畜牧良种工程,强化畜禽防疫,全年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40万头,禽饲养量超过1000万只。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程,积极发展近郊设施农业,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食用菌、万寿菊、白瓜子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