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中/小学教师
学校:姓名:科目:年级:学期:备 课
继述桥中学
贺夏英
科学
六年级
2012年上学期
湘潭县中小学教师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110 时间 2012年2 月 日 第 1 课时 课题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 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用具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一.教学导入 学习用具 备注(批)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 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 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3.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1. 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备注(批) 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2. 我们怎样查找? 3. 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4. 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湘潭县中小学教师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110 时间 2012年2 月 日 第 2 课时 课题 《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难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用具 教学用具 录音机 备注(批)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 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 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 2. 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3.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 时间的顺序 生物演化 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
三.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 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 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机动部分:补充讲解乔治·居维叶、拉马克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