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作 6
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这次习作课,我们就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同学写的《铅笔刨刀》。
铅 笔 刨 刀
从外表看,我是一座塑料小房子。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红色的烟囱,绿色的门窗,多漂亮啊!可是我的名字不叫小房子,叫铅笔刨刀。刨刀安装在哪里?安装在烟囱里呀!只要你把铅笔插进我的“烟囱”里,顶住劲旋转,就可以削了。那扇门是专门用来倒铅笔屑的。我是小主人的好帮手,他特别喜欢我。
你觉得这篇习作好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示?
习 作 7
同学们从小就喜欢玩具,尤其是动物玩具。不少人还一边摆玩具,一边编故事呢。
下面是一位同学通过摆两个熊猫玩具编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找 “饿”
这几天,熊猫娃娃食欲不振,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他奇怪地问妈妈:“我的身体好好的,怎么没有一点饿的感觉?”
熊猫妈妈笑笑就:“来,妈妈今天带你到外面去找‘饿’去。” 熊猫妈妈带着熊猫娃娃穿过一片树林,趟过一条大河,翻过一座高山。熊猫娃娃气喘吁吁地说:“妈妈,‘饿’在哪里呀?”妈妈说:“不远,就在前边。”
于是,他们又一连翻过了三座大山。熊猫娃娃累极了,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望着偏西的太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妈妈,我,我饿了!??”
熊猫妈妈哈哈大笑,说:“你不是找到了吗?瞧,前面正好有一片竹林。”
习 作 8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自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学习收获写出来。相信你通过学习和研究,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下面是屈美生同学写的一篇习作,供你参考。
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散《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勉励自己和别人。
三 年 级(下册)
习 作 1
脱 棉 衣
春天到了,妈妈给宋霞脱掉了棉衣,换上了一件毛衣。宋霞觉得很轻松快。
宋霞家门口有一棵小树,树干上捆着稻草。那是去年冬天,她和好朋友郑美荣给它穿的棉衣。宋霞对郑美荣说:“天气暖和了,小树也该脱棉衣了吧?”
她们从家里拿来剪刀,把捆稻草的绳子剪开断,稻草便掉了下来。
这是段秋霞同学根据前面的四幅图写的一篇习作。讨论一下:段秋霞是怎样分段写的?哪些话是画面上没有的?读了这篇习作,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习作,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习 作 2
今天,我们来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格、爱好。
请看赵建设为他的好朋友武建设画的像和写的习作。
我的好朋友武建设
也许是我们都叫“建设”的缘故吧,从一年级起,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武建设比我胖,比我高,在班里他是最高的。他喜欢留小平头。眼睛不大,一笑起来几乎看不见眼珠,但视力很好。他饭量大,力气也大,连走路都带风。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最喜欢穿一身蓝色球衣。
有一次和外校比赛,他投中了一个“三分球”。从此,我们都叫他“大三”,他听了感到很自豪。
习 作 3
刘常宁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请看他写的习作:
小草中的发现
春天,我在小河边玩耍。河边长满了绿色的草。
我拨开小草,惊喜地发现一群蚂蚁正在造新家,洞口有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啊,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