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对于上帝的祈祷昂首走进毒气室的人。”[19]也就是说,人完全能够自由地作出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
-- 作者:拉啦辣腊蜡
-- 发布时间:2005-11-30 23:24:00 --
三、意义的治疗:存在的分析
“意义治疗学”的本质上是一种存在分析方法。它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是它站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立足于人性问题,深入探讨人生问题,通过的人生问题的诊断,使治疗对象获得人生的意义。 精神分析的基点是“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人的本能的事实,而“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的意识。它要唤醒在本能和冲动的游离状态中的人对自身人性的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也构成了存在分析的任务。
实际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从非理性(比如强调本能,“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角度出发,对理性进行纠偏,而弗兰克尔则重新拿
起理性的武器,并且辅之以宗教、道德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行纠偏。因而,又有人将他的“意义治疗学”称为“理智信念疗法”。
1、一般的存在分析
一般的存在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一般性的人生问题,也就是还没有上升为心理问题的人生问题。它是面向社会中的一般人的,通过他们存在样式的分析,指导其获取生命的意义。
在一般的存在分析中,弗兰克尔指出了人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中的意义:(1)我们给予生命的(在我们的创造性工作之中);(2)我们可以从世界中获得的(在我们对价值的体验之中);(3)我们可以对无法改变的命运采取立场(在诸如不治之症等悲剧性的事实面前)。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三种价值:创造的价值、体验的价值、态度的价值
首先,创造的价值就是要完成一定绩效的行为,或者我们用其他心理学家的话来讲就是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他认为,每一个活动中都蕴涵着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对意义的反应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去,展示自我的独特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就可以完全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最终会以行动来获得意义。 工作首先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联结,所以它必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支撑。个人的工作总是和社会贡献有关系的,并非作为一种纯粹的职业。就像弗兰克尔所认同的那样,关键不是我们占据了什么岗位,而是我们在我们的岗位上填充了多少
意义。要使一个人的日常工作变成有意义的绩效行为,他必须指向这一过程并超越自身。他工作的意义在于他能够从工作过程中得到多少乐趣,他的工作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多大的作用以及他从工作中能否体现人性的光辉和自身人格的高尚。只要是考虑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的行为,都会成为自我超越的有意义的行为。
弗兰克尔倡导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他并不赞同实用主义的“有用即价值”的观点。他指出,这种观点导致了社会对成功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崇拜,而忽视其他人的价值。而且,如若以此推理的话,希特勒1939年下令屠杀老人、智力低下以及残疾人的行动无疑是正确的。光环永远属于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则被冷落在一边。然而,“由于世界处于一种糟糕的状态,除非每个人尽力去做最好的,否则所有的事情将还会变得更坏”[41]。 其次,体验的价值,即体验那些丰富和提高人性的价值,诸如对世界之真、之善,之美的价值。同时,弗兰克尔显然吸收了同时代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的观念。他说:“生命的伟大可以通过伟大的时刻(哪怕是很短暂的时刻)来衡量,就像山的高度不是取决于一座座小山头,而是最高峰一样。”[42]弗兰克尔认为,爱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人类体验,也是理解一个人性的最核心的方法。爱,让人能够发现对方身上的本质和特征,甚至是潜能。爱,也能够让自己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爱,也使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之门得以打开,让人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
就爱情而言,人作为爱者和被爱者的体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就是具有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最表面化特征的“性爱”,它从人的身体表面诱发性驱力,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第二种是“情爱”,它比“性爱”更高级,超越了生理层面的吸引,而进入心理层面的依恋。不过,第一层次,只是指向性对象的身体,而没有超越。而第二层次,只是停留心理上的寄托,还达不到穿越另一个人的核心。这有第三层次的态度,即只有爱情本身才可以做到。爱情是情爱的深化,它达到了主体对象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和融合。
真正的爱情是以精神为基础的,它也保证了爱情的永恒性。身体的外表是暂时的,人的心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性的快乐是短暂的,而心理上的迷恋也就无法维持太久。唯有互相契合的精神活动,才是永恒不朽的。真爱不会因为被爱的一方的死亡,而宣告爱情的死亡。它的本质是超越时空,永不枯萎的。
爱与性是不同的。性虽然是表达爱的方式,而且也仅仅作为表达爱的方式的时候,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虽然,在两性之间的爱情中,爱是最基本的,但是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性,爱照样存在。当性的满足成为不可能的时候,爱也并不会立即消失或者减少。 游戏爱情者往往只依恋对象的身体,所以必然会轻易喜欢一个人,或者很多人,也会迅速转向其他对象。因为,他只是看到外表,却没有把握对象的深层精神。而真正追求的爱情的人,必然会以对精神高度重视,并以时间去实现互相之间精神的交融。这种精神的交流往往具有排他性,所以真爱本身是一夫一妻制的内在决定因素。如果说,爱
情是一种内部的结合,那么婚姻则是一种外部的结合。而达到婚姻的这种外部结合,就需要双方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互相忠诚。 显然,弗兰克尔基本上认同传统的婚恋观,把一夫一妻制作为两性发展的顶点、性教育的目标,也作为性伦理学的重要理念。特别是他对爱和性的区分,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人们对真爱的认识。同时,他还基于社会现实的反省,极力批判“性放纵”现象,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婚姻、对待爱情、对待人生。
最后,就是态度的价值,就是人们在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面前,意义具有改变态度的自由,它具有深刻的价值。他认为,只要一个人认识到他有义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哪怕是态度的价值,这种责任就可以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管现实性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多么渺小,他总是可以凭借态度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维护自身的尊严。
弗兰克尔称,人的存在构成了三重悲剧:(1)痛苦;(2)内疚;(3)死亡。弗兰克尔认为他谈痛苦,主要涉及到的是经受痛苦的问题,而内疚和死亡则是讲人必定会犯错误与终有一死的双重事实。实际上,人生活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最悲惨的情况下都具有潜在的意义。人都可以以“悲剧性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创造性地把生活消极性转化积极性的一面。因为,在这方面,人具有三种潜力:(1)把痛苦转化为成就;(2)从内疚之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3)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任的行为的动力。
第一,就痛苦而言,虽然,痛苦不是人所追求的,但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痛苦。毕竟人生在世,祸福寿夭,非人力所能够克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