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生命,却不会具体地涉及每个人具体的存在。人不是质问者,而是被质问者,他要以个人的责任,通过对生命负责向生命作出回答。
个人责任的独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缘于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所以每一个人的任务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根据时间的变化性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任务也会发生改变。任务具有情境的价值,它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假如错过机会,就无法弥补。“独特性和单一性是人类存在意义的本质要素。”[40]弗兰克尔说,存在主义已经向人们表明了人的存在本质是具体的和主观的。只有凭借这些品质才能够修复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责任。所以,存在主义也被称之为“召唤哲学”。它毫无疑问召唤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实现这种独特性和单一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意义就包含在个人对自己的生命的独特体验之中。而这种体验并不纯粹内心,脱离外在世界的。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不可能在封闭的内心世界寻觅,而是敞开心扉,在与外在世界的沟通和融合中实现。把这称之为“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所以说,任何人只有承担自己生活的义务才能够发现生命的潜在意义,也只要在生活中负起责任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本质。
人应当做些什么呢?弗兰克尔想要表达的观念很简单。当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充满了担忧,当一切都知道时,我们会感到无望,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凭借自己相当有限的知识,人不可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未来有多大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不足和贬低自身的可能性时,没有人是公正的。在此情况下,个人对知识和价值的主观性的非难实际上预设了价值和知识的客观性。对自己道德上的自我谴责也预设了自己的理想人性。实际上,人总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背景,只要他能够根据他所理解的价值去判断并加入到价值世界当中,他的人生就不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价值世界包涵了众多人们称之为价值观的东西,它源于人们对生命的不同视角。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活动没有什么高度价值的时候,应当转换对到另外的一种价值观上去。他认为生命需要精神的弹性,以便它能够让人可以运用自己的努力去应对所提供的机会。因此在谈到传统以及传统价值的时候,弗兰克尔认为,尽管传统和传统价值一天一天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是,它并不一定让我们感到丧失意义,陷入绝望之中。意义并非与传统价值不可分割。虽然,每一个社会都会竭力去形成一整套对所有人都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但是,意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独特或者各不相同的。
分析弗兰克尔的意义观,不难发现,它与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者对意义的看法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萨特等人看来,人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甚至是荒诞的。无意义,为人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人摆脱了规范、制度等一切外在的束缚。人因为自为而自由。
萨特等人显然为了肯定自由,突出主体性,走向了对意义的否定。与萨特一样,弗兰克尔肯定作为前提的自由,即人可以自由地做决定,进行人生的选择,但是人生是具有意义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而意义却不是自由可以设定的。而要获得意义就必须以实践、以行动在自己的独特性中发现意义、开掘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观很好地处理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显然具有了一定的辩证色彩。同时,这也使他避免了像萨特等存在主义者那样走向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否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甚至视人生为“荒诞”的局面。因而,也使他的“意义治疗学”更具乐观主义和实践理性的特征。
详见之刘宣文、毛华配:《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
--------------------------------------------------------------------------------
-- 作者:拉啦辣腊蜡
-- 发布时间:2005-11-30 12:57:00 --
寻找生命的支点: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研究
http://huketaowz.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0QTA811&dname=TEDEAU0&xpos=3
--------------------------------------------------------------------------------
-- 作者:拉啦辣腊蜡
-- 发布时间:2005-11-30 13:00:00 --
弗兰克尔的人生
九死一生的集中营经历
“从奥尔维辛,我们开始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这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他的畅销书《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结尾所说的话。“人能够做什么”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无限的奥妙。这个问题需要人一生一世去回答,有的人甚至一生一世都不会有满意的答案。集中营到底让弗兰克尔明白了“人能够做什么”呢?
1、童年及青年时代
与弗洛伊德一样,弗兰克尔也是一名犹太人,并且还是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犹太输入国——奥地利的同乡。在西方历史上,犹太人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但是,上帝并没有犒赏他们,而是继续用灾难、屈辱、痛苦去考验他们的忠诚。从耶路撒冷到奥尔维辛,几乎每寸土地都渗透着犹太人的血液,这也铸造了犹太人团结、刚强、坚定、果敢的品格。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弗兰克尔身上发现这些特点。
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诞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盖布瑞尔·弗兰克尔(Gabriel Frankl)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公务员。他担任过政府部门的速记员,后来,还做过社会服务部的主任。母亲爱莎·弗兰克尔(Elsa Frankl)则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在兄弟姊妹当中,维克多·弗兰克尔看上去要早熟。甚至,他在四岁的时候就有做一名医生的愿望。
到了高中,维克多·弗兰克尔积极地加入当地的青年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对人的关注也使他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毕业论文便是一篇关于叔本华的心理分析的文章,还看刊登在《国际精神分析期刊》上。不久,他也开始了和弗洛伊德的来往。
毕业后的一年,他获得了医学的学位证书,还得以私下拜会他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不过,相比较而言,弗兰克尔更喜欢另一位心理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