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

2025-07-27

(四)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①人的构成

A.动物性要素:指人的肉体部分及人的肉体本能。包括:a.饮食本能 b.性本能 c.其他本能:如休息、睡觉、趋利避害等

B.文化性要素:指人的知识、理性、思想、精神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活动。 公式表示:人的构成=A(动物性要素)+B(文化性要素)

图形表示: —→蛋白:文化性要素 —→蛋黄:动物性要素 —→※蛋白:修养要素 ②人的特点:人的文化性附着于地位性之上,人的文化性在不断增长,人的蛋白部分可以增厚。

③人的定义;人是一个蛋,是以动物性要素为蛋黄,以文化性要素为蛋白的没有蛋壳的蛋。

人的身体的物质价值

1)人的身体内含有多种元素:其中氧、氢、氮、碳等元素占96%;钙、磷、钾、硫、钠、氯、镁、铁占3、95%,其他元素占0、05%。

2)这些元素能用作什么,其物质价值有多大呢? 人身上的钙可以粉刷一个小房间(作涂料) 人身上的碳可以制造20斤焦碳 人身上的磷可以制造2200根火柴 人身上的铁可以制造1寸长的铁钉 人身上的脂肪可以制造7块肥皂

经计算,人的身体价值不超过100元(分析农村彩礼)

问题:人以不超过100元的区区身躯为何能被称为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呢?人的身躯并不伟岸,那么人真正伟岸的是什么?人贵在何处?人贵在仁义道德方面的圆满与充实,人真正伟岸的是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只有文化思想才能使人超越于人的肉体本能而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扩展和延绵,文化超越于人的肉体本能,而更高层次地体现了人的价值。

修养是什么?修养的英文是,又可译为文化。所以“文化=修养”如图所示:修养就是增加人的文化性要素,增进人的知识、理性、精神,就是增加人这个蛋的蛋白厚度。即一个人在思想理论、道德品质、学术水平、知识技能等方面涵育冶炼的工夫以及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包括举止风度、仪表气质、情感情操、待人处事的方式等,既有修身养性、内化反省、感悟体验的意义,又有态度、能力和品质的内容。道德修养的目的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平,通过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1、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是由社会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它只有内化在行为者的内心深处,成为人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学习道德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上。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不见得就有好的修养;一个朴实的买菜老农,不见得其品德就差。

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学。重学就是提高道德认识,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向那些优秀的道德楷模学习。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教养相联系的,而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人把知识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美德,认为“知识即美德”。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在今天,讲学习首先要求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求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学习一般文化知识,等等。学习一般文化知识,是有助于修养美德的,因为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中,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如果说学习其他知识有助于修养的话,那么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如《思想道德修养》课所提供的),对于道德修养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知道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修养。学习,不仅应当注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应当重视学习实际中的知识。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或道德典型,往往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更易于学习和接受。

2)自省、克己,亦称省察克治。自省就是自我反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言行,并且发现自己的言行的欠缺之处;克己就是抵御外界不道德事物的 诱惑,克服自己内心不时涌现的错误的冲动和欲望。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通过总结以往“内省”、“自讼”、“思过”筹修养方法而提出来的,旨在发挥人们的主动精神,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并加以克治。

3)慎独。慎独就是在独处独知时仍要坚守道德的准则,以此锻炼自己的道德自觉性和道德意志力。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所特有的一种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反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检点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格外地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处下功夫,一念闪过,即当检讨其是善是恶,勿以善小而不为,亦勿以恶小而为之。当人们闲居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容易恣意妄为,不注意以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其实,内心深处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最细微的举动,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坚持慎独,去除哗众取宠之心,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样,不容许任何邪恶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道德品质纯净高尚。慎独诉求于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律意识。如果真正做到并坚持慎独,人们就能锻炼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

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4)力行、积善。力行就是努力实践道德原则,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道德规范。按照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去身体力行,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说千道万,不如一干”,只有实际地去做善事,施善行,道德修养才会有实际效果。同时,还需要不断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培养自己心中开始出现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幼芽,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诚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不检点,不积善,想“一举”成为英雄人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积善成德”,才能“神明自得”(《荀子? 劝学》),最终修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由《优秀品质也是竞争力》总结

注意:道德品质的形成以稳定性为表征。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人做一件好事算不得是一个善人,就象一只燕子或一个暖日并不是春天一样,一个人必须终身行善,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亚里士多德理解的有德之人是终身行善的人,即善作为品质具有稳定性的人。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是一种行为习惯,然而,它不是随意养成,也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个人凭借意志力审慎选择之后逐步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场合的行为选择都具有自觉性,只有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在排除了种种妨碍道德行为的阻隔之后,道德上的恒久习惯才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才有可能成就。但是,道德品质的稳定性又不是绝对的,也可以在行为的过程中产生变异,它需要良好的意志力来维持。

思考题:

1.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的木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6.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第二章 数据库设计和ER模型复习重点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