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溶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至少是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就是正当的个人利益,反之就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不注意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实现,就不可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我们既不能以集体利益否定个人利益,也不能以个人利益否定集体利益,而是强调个人的价值必须同社会的价值和集体的价值相一致,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必须同国家的尊严和法律相一致,促进社会的发展。
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状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基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通过三个层次,以促进集体和个人共同的发展。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次规范的明确提出丰富和拓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成为了人们在是非、善恶面前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与公民责任
何谓“公民”?广义上讲,所有国民自出生开始即是公民,享有基本人权。狭义上理解,则是达到法定年龄能行使投票权等政治权利者,为法律上所说的公民,即为“有法定权利”的公民。按照《辞海》的解释,“公民”乃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在内”。根据这一定义,“公民”的概念相当于“国民”,系指一国之民全体而言。当我们说“国民”时,意味着出生、成长并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National people);而当我们说“公民”时,是在法权意义上讲的,具有这个国籍的人就称为这个国家的公民(Citizen)。“公民”这个概念表示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以及自己意识到相对于社会或国家的责任及义务。
公民意识欠缺导致公民责任淡漠:在日常生活中,公民的行为显现出随意性,如随地吐痰、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等等;在非常时期则显出扭曲性,要么惊惶失措,要么躁狂一通。很多人不能认识到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是统一的。因此,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责任感,我们任重道远。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3年3月,当非典在香港大规模爆发时,我们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走在大街上的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戴着大口罩。当时周围很多人因此认为香港人是紧张过度,但香港人说,第一,我戴不戴口罩,并没妨碍到任何人。第二,我戴上口罩,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香港同胞长期自觉形成的公民意识在这时得到了体现。 铁钉的责任
一颗小小的铁钉需要有责任心吗?在法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一颗铁钉的松动让一匹战马的马蹄铁丢失了,缺了一只马蹄铁的战马在战场上突然失重跌
倒,而这匹战马正是一位将军的爱骑。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不幸阵亡,于是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将军的军队输掉了这场战争,最终战争的失利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
一个帝国的灭亡居然是由一颗铁钉引起的,这不禁让人有点难以置信,然而这样的故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如果这颗铁钉能恪守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铁钉”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工作.一个企业总是由不同的部门、环节所构成的,由于分工的关系,也许有些人会身居要职,担任一定的领导职位,而大多数人就会像一颗铁钉一样,被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部位,承担着并不惹人注意的职责。但他们并不能因为工作的轻微,就可掉以轻心、敷衍了事,要知道一个企业要良性运转,铁钉们的作用非同寻常,因为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可能都会导致全局性的溃败。
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尽职尽则是一个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以从事的工作并不重要为借口,以推脱自身职责。试想一个人连一件小事都不愿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那么他可能在日后成就一番大事吗?
其实,责任意识也在于平时的培养,如果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等我做了领导再讲责任心也不迟”,那么这样的人能担当起重要职责吗?上海中远置业集团总裁徐泽宪在15岁就参了军,在部队的最初日子里,他的工作就是养猪。为了干好这份在部队并不重要的工作,他每天总是提前起床,打扫猪圈,并仔细观察猪的习性。而当母猪下猪仔时.他为了保证小猪存活率,竟睡在了猪圈里。养猪这份既脏又累的工作算得了什么?而徐泽宪却干得不亦乐乎。能如此尽心尽力对待细微工作的人,当然也赢得了成功的青睐,最终干出了一番“大事”来。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对待细微工作的态度,其实完全可以折射出他的个人素质。在一个企业里,工作虽有轻重之分,但责任却是没有大小之别,只要我们还能在岗位上千一天,那么就要拿出十分的责任心来,大到对公司的态度,小到整理一份报表,甚至接听一个电话,而你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整个团队、公司,也是为了你自己!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反映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调节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规范。热爱祖国既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道德基础和政治基础,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热爱祖国集中地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
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守法”强调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
规范,而应当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2.明礼诚信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热爱人民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最直接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
3.团结友善 团结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要求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发展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要求是待人处世态度友好,珍重友谊,珍视友情,为人善良,充满善意,与人为善,等等。
4.勤俭自强 勤俭作为公民道德规范,与艰苦奋斗的要求是一致的。其基本要求是勤劳、勤奋、俭朴、节俭等。自强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要求是自尊、自重、自励、自立,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努力攀登事业高峰。
5.敬业奉献(引用第35页案例《 “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分析)和(武汉化工学院优秀大学生许志伟的感人事迹)
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要求是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具有协作精神,精益求精,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等。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有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其基本要求是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够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先公后私、克己为公,服务公众、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等。
案例:第十二块纱布
这是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泰晤士报》总编辑西蒙福格讲的一个故事:一个护士刚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当实习生,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一天交通部门送来一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人,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的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这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十二块纱布,可是您只是取出了11块,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听我的准备缝合。”这名实习护士毫不过示弱,她几乎大
声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那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起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和所有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上述公民道德10个规范5句话、20字,是我国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掌握和实践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方面,应当责无旁贷地走在前面。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他把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一个基础性道德规范。鉴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一句话,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意味着端正学习态度,踏实学习,虚心求教,不懂不装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坚守学术道德规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抄袭,不剽窃等。但是目前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对大学生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的学生骄狂浮躁、自命不凡,有的学生作业偷工减料、考试抄袭剽窃,个别学生甚至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惜铤而走险。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之一:国家助学贷款的尴尬境遇 近几年来,针对贫困生就读困难现象,中国政府的郑重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为贫困上不起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生、研究生,目的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1999年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8个城市进行试点,次年全面推开。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的实施,确实解决了部份同学读书难的问题, 但是,这一制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和两难的境地。据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4月底,全省共有361项共计201.58万元助学贷款到期,但在实际还款过程中,违约78项,违约金额达36.58万元。2005年该行各项金融信贷业务中,贫困生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18.15%远高于社会各企业、个人、工商机构11.6%的不良贷款比例。当然,造成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有些大学生面对助学贷款的偿还是力不从心。但其中也有大学生借机故意逃避还款,造成恶劣后果。助学贷款单笔金额小、
牵涉人数多、产生利息收益低、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对银行而言如果连成本都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必然影响他们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在国家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形成恶性循环后,势必导致这一制度难以执行,使得更多的人失去应有的制度保障。
(2)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之二:作弊之风 屡禁不止
当前,在大学生作弊现象呈现出的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作弊变成了群体作弊;二是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三是作弊手段不断出新,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利用手机传递试题答案等多种形式;四是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逐渐形成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一条龙”服务。 考试作弊的不诚信,说小是对自己不负责,说大就是对社会、对父母不负责。如果情节严重,触犯了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之三:学术抄袭 屡见不鲜考查论文、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抄袭现象司空见惯。3万字的毕业论文有2/3之二中原封不动地照抄。这种抄袭大到毕业论文、小到各科作业。学校曾举行过一次征文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参加,投稿量超过了老师的预期,但是在来稿中,有2/3的稿件类同,1/3的稿件是一模一样,连字都不会错一个。上学期,我们的老师让同学做作业,有个同学抄别人的作业,也是连错别字都抄得一模一样。做人至少得诚实,本事也不是装出来的。投机取巧,也许暂时可以利用体制弊端获利,但在反思自己人生的时候,不可能为自己而骄傲,因为你所得都是假的。
(4)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之四:就业欺骗
一是就业过程中为了自我包装,简历“注水”、制假证书、自我“颁奖”等事件层出不穷。在一次统计调查中,在问到“在求职过程中,你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吗?”这个问题时, 85% 的学生明确地回答不会,10%回答“会适当地夸大”,
5%回答“一定会”。在“如何看待求职履历中的修饰现象”?的回答中, 23.1%的学生认为这是不诚信的体现;64.2%认为适当修饰可以理解;12.7%的学生甚至认为允许这样做。二是就业的时候随意违约、毁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但如果借此,就以任意违约、毁约的形式来为自己找个好工作,这个方法不长效。因为,就业是双向的行为,你可以毫无责任地任意违约、毁约,用人单位同样可以,恶性循环后,吃亏的还是大学生。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诚实守信活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做为大学生更应该在全民诚信教育活动,推动诚信文化。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知耻改过,诚信学术,诚信考试、诚信借贷、诚信就业、诚信助人??以 “诚信”二字来打造自己人生的第一张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