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知识点总结(6)

2025-09-23

?k???上是增函数;在 ?3??? 2k??,2k????22??是增函数;在?2k?,2k???? ?k???上是增函数. ?k???上是减函数. ?k???上是减函数. 对称中心对称性 对称轴x?k?,0??k??? ?k??对称中心对称中心?无对称轴 ?2?k??? ???k??,0??k??? ?2??对称轴x?k??k??,0??k??? 2???k??? 第二章 平面向量

16、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17、向量加法运算: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 ?三角形不等式:

??????a?b?a?b?a?b.

?????运算性质:①交换律:a?b?b?a;

②结合律:

???????a?b?c?a?b?c????????;③a?0?0?a?a.

C ?a

?????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18、向量减法运算: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b

?

?

?????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设?、?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x1?x2,y1?y2?.

19、向量数乘运算:

?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 ①

??????????????a?b??C?????C

???a??a??;

②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当??0时,???a?0.

26

?运算律:①???????????a?b??a??b;②;③. ??a??????a?????a??a??a???坐标运算:设a????x,y?,则?a???x,y????x,?y?.

???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b??a.

????????a设a??x1,y1?,b??x2,y2?,其中b?0,则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bb?0??共

?线.

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使a??1e1??2e2.(不共线的向量e1、e2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

组基底)

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是线段?1?2上的一点,?1、?2的坐标分别是

?x1,y1?,?x2,y2?,当

?????????x??x2y1??y2?时,就为中点公式。)(当??1 ,?1?????2时,点?的坐标是?1?.

1????1??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a?b?????????abcos?a?0,b?0,0????180???.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当a?????????????性质:设a和b都是非零向量,则①a?b?a?b?0.②当a与b同向时,a?b?ab??????与b反向时,a?b??ab???2?2???;a?a?a?a或a?a?a.③

????a?b?ab.

???????????运算律:①a?b?b?a;②??a??b??a?b?a??b????;③?,则a?b.

???????a?b?c?a?c?b?c.

??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a???x1,y1?,或

,b???x2,y2????x1x2?y1y2.

,则

?2?22若a??x,y?,则a?x?y?a?x2?y2??设a??x1,y1?,b??x2,y2???a?b?x0. 1x2?y1y2?设

?a、

?b都是非零向量,

?a??x1,y1?.

22,

?b??x2,y2?,

?是

?a与

?b的夹角,则

??x1x2?y1y2a?bco?s????2abx12?y12x?2y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2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cos?sin??????cos?cos??sin?sin?;?cos??????cos?cos??sin?sin?;

??????sin?cos??cos?sin?;?sin??????sin?cos??cos?sin?;

27

?tan????????????tan??tan? ? (tan??tan??tan??????1?tan?tan??);

1?tan?tan?tan??tan? ? (tan??tan??tan??????1?tan?tan??).

1?tan?tan??tan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sin2??2sin?cos?.?1?sin2??sin2??cos2??2sin?cos??(sin??cos?)2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升幂公式1?cos??2cos2?22cos2??11?cos2?2,sin???降幂公式cos2??22 ?tan2?,1?cos??2sin2? .

?2tan?1?tan2?.

万能公式:αα2tan1?tan22;cosα? 2sinα? αα1?tan21?tan22226、 半角公式:

α1?cosαα1?cosαcos??;sin??2222tan???? α 1 ? α α 1 cos cossin?α 1 ? α 1 ? cos α sin ?2cosα(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27、合一变形

?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

?y?Asin(?x??)?B形式。?sin???cos???2??2sin?????,其中tan??.

?28、三角变换是运算化简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变换,提高三角变换能力,要学会创设条件,灵活运用三角公式,掌握运算,化简的方法和技能.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

(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

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变形如: ①2?是?的二倍;4?是2?的二倍;?是

?2的二倍;

?2是

?4的二倍;

30o②15?45?30?60?45?2ooooo;问:sin?12? ;cos?12? ;

③??(???)??;④

?4????2?(?4??);

⑤2??(???)?(???)?(?4??)?(?4??);等等

(2)函数名称变换:三角变形中,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如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通常

化切为弦,变异名为同名。

(3)常数代换:在三角函数运算,求值,证明中,有时需要将常数转化为三角函数值,例如常数“1”的

代换变形有:

28

1?sin2??cos2??tan?cot??sin90o?tan45o

降幂公式有: ; 。降幂并非绝对,有时需要升幂,如对无理式

(4)幂的变换:降幂是三角变换时常用方法,对次数较高的三角函数式,一般采用降幂处理的方法。常用

1?cos?常用升幂化为有理式,常用升幂公式有: ; ;

(5)公式变形: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的顺用,逆用及变形应用。 如:

1?tan??_______________1?tan?;

1?tan??______________1?tan?;

tan??tan??____________;1?tan?tan??___________; tan??tan??____________;1?tan?tan??___________; 2tan?? ;1?tan2?? ;

tan20o?tan40o?3tan20otan40o? ;

sin??cos?? = ;

asin??bcos?? = ;(其中

tan?? ;)

1?cos?? ;1?cos?? ;

(6)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运算通常从:“角、名、形、幂”四方面入手;

基本规则是:见切化弦,异角化同角,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无理化有理,特殊

值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互化。

如:sin50o(1?3tan10o)? ;

tan??cot?? 。

高中数学 必修5知识点

(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则有(R为???C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②sin?abc???2R sin?sin?sinC?2Rsin?,b?2Rsin?,c?2RsinC;

?abc;③a:b:c?sin?:sin?:sinC;

,sin??,sinC?2R2R2R???C3、三角形面积公式:S?111bcsin??absinC?acsin?. 2222222?b2?c2?2bccos?,推论:cos??b?c?a4、余弦定理:在???C中,有a2bc

(二)数列:

29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 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或它的有限子

集{1,2,3,?,n}上的函数。

(2) 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

通项公式。如:

an?2n2?1。

(3) 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a1?1,a2?2,an?an?1?an?2(n?2)。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 列举法:如1,3,5,7,9,… (2)图象法:用(n, an)孤立点表示。 (3) 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 (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 按项数?无穷数列?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常数列:an?2?n ?递增数列:an?2n?1,an?2

按单调性?2?递减数列:an??n?1?摆动数列:a?(?1)n?2n?nS1,(n?1) Sn?a1?a2?a3???an an????Sn?Sn?1,(n?2)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一、定义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an?an?1?d(n?2) 1.an?a1??n?1?d an?q(n?2) an?11.an?a1qn?1 二、公式 an?am??n?m?d,?n?m? 2.Sn?an?amqn?m,(n?m) ?na1?q?1?2. ?Sn??a1?1?qn?a?aqn?1?q?1??1?q1?q?1.a,b,c成等比?b2n?n?1?n?a1?an??na1?d 221.a,b,c成等差?2b?a?c, 称b为a与c的等差中项 三、性质 2.若m?n?ac, 称b为a与c的等比中项 ?p?q(m、n、p、q??*), 2 .若m?n?p?q(m、,n、p、q??*)则am?an?ap?aq 则am?an?ap?aq 3.Sn,S2n?Sn,S3n?S2n成等差数列 3.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a?b?0?a?b;a?b?0?a?b;a?b?0?a?b.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b?b?a; ②a?b,b?c?a?c; 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⑤a?b,c?d?a?c?b?d;

nn⑥a?b?0,c?d?0?ac?bd; ⑦a?b?0?a?b?n??,n?1?;

⑧a?b?0?na?nb?n??,n?1?.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ax2(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bx?c?0,(a?0);

30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 (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线性规划问题:

1.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

2.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解线性规划实际问题的步骤:

(1)将数据列成表格;(2)列出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3)根据求最值方法:①画:画可行域;②移:移与目标函数一致的平行直线;③求:求最值点坐标;④答;求最值; (4)验证。 两类主要的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①z?ax?by-----直线的截距;②z?(x?a)2?(y?b)2-----两点的距离或圆的半径;

?0,b?0,则a?b?2ab,即a?b?ab.

2?a?b?; ab????a?0,b?0??2?24、均值定理: 若aa?b称为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ab称为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 25、均值定理的应用:设x、y都为正数,则有

?若x??若xy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

s2. 4?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得最小值2p.

注意:在应用的时候,必须注意“一正二定三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

31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知识点总结(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下mooc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