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供电
要求有两路独立的10kV电源,两路电源互为备用,每路能承担全部负荷。
5、供暖
建议优先采用步行街市政热力管网作为一级热源,根据服务的环境保障系统的不同,换热站将要求提供下列系统不同参数的热水:散热器采暖系统——95/70℃;空调及通风进风预热系统——95/70℃;空调再热系统——65/55℃。
6、燃气
燃气气源为天然气,采用城市集中供气,是公共建筑餐饮服务主要使用的基础能源。
7、通信及有线电视
通信及有线电视信号已具备接入条件。
从地质和市政总体情况看,该项目区位优势明显,上水、下水、雨水、通讯、电力等市政配套设施完备,供给量充足,交通便利,建设条件良好。
29
第四章 建设方案
4.1编制依据
本项目编制执行现行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及当地有关标准、规定。主要的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及其他相关规范 4.2规划设计主题
1、以人为本,融合自然
本项目将建筑与环境景观紧密结合,体现出精神上的生活氛围。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使得建筑的本身与周围景观的设计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着重对周边环境、住宅建设、人的
30
关系进行了潜移默化的修饰。将设计重点着眼与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同时使居住小区满足住宅的居住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规划的用地布局及空间组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 2、彰显条状的空间序列
以条形的住宅建筑形体为原型,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将建筑空间向周边开敞,形成内部连续完整的建筑立面以及连续顺畅的居住建筑界面。 4.3规划设计方案
4.3.1总体规划
1、整体规划结合场地现状,使各类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系。
2、在基地内,绿化系统强调城市景观节点,同时兼顾周边环境的要求,充分满足住宅的居住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广场与和谐的休闲环境。
3、景观轴与景观节点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将中心绿地、宅间绿地、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绿化系统,做到居住与休憩为一体的高品质住宅。
4.3.2 总平面布置及功能布局
总平面呈长方形,在周边路网的贯通下,以及小区系统性绿化的映衬下,通过与整个城市景观轴线形成呼应,使小区的建设及居住环境更胜一筹。整个小区分为A、B、C、D四个区。每个小区通过道路和绿化带分割和
31
联系,各个小区内通过栋与栋之间建筑小品上的相互连接,加之小区广场的充分融合,更体现了小区卓越的构思、深度的设计,以及“人与自然”的美妙配合。
4.3.3 交通设计
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加强各组团相互贯连。道路设计与住宅区域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步空间景观。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同时,宅间道路与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二者自成体系。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小区通过周边式环状道路和步行轴有效地将汽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分离开。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围城市道路状况设置小区出入口。
4.3.4 景观设计
本规划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将绿化、中心绿地、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绿化系统。绿化环境设计在强调组团空间个性化塑的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小区绿地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小区中心绿地即宅间绿地二级绿化系统,从而使绿地更均匀的接近居民。尤其A、B区的商住楼前景观是商业景观和居住景观的完美的结合。
4.3.5日照间距
根据内蒙古的气候特色,建筑朝向主要采用正南北的布置方式,为了协调建筑与道路及景观的关系,部分建筑在朝向上按一定角度合理变化。
32
经过日照时间的计算,小区内住宅完全符合当地的日照时间要求,且南北垂直间距不小于30米。
4.3.6总平面雨水排水与回收利用方式
场地内部道路最小纵坡为0.3%,横坡为1.5%,主要道路采用双坡,次要道路及消防车道采用单坡,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经雨水管系统有组织排入市政雨水管,道路结构拟采用混凝土路面做法。
4.3.7总平面设计指标
序 号 1 2 3 4 5 6 9 建筑密度 名 称 规划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地下建筑面积 数 量 24.1 42.66 39.515 3.145 26 1.77 34 2630 800 1830 1.5 单 位 ha 万m2 万m2 万m2 % % 辆 辆 辆 辆/户 备 注 建筑容积率 绿地率 规划机动车停车数量 其中 地上停车 地下停车 机动车停车指标
4.4建筑方案 4.4.1建筑方案描述 1、户型及单体平面设计
户型设计总体上尊重当地气候特点及生活习惯,功能空间分布合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