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指略》译文(2)

2025-08-01

母以存子。贱夫巧术(意为以巧术为低贱,亦即老子十九章:“绝巧弃利”之意),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译文】所以它的指归就是演说太始的本原以使人明白事物的自然的本性,推演幽深冥合的极致以厘定疑惑与迷惘。因顺自然之性而不强所作为,损道而不妄加施为,崇尚根本来养息枝末,持守万物母体而存养万事万物;卑贱机巧的器术,在事物的端倪还没有展露时就有所作为;不要苛求他人,就必定责求自己;这就是该书的要旨了。 【原文】而法者尚乎齐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以进之。墨者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立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斯皆用其子而弃其母。物失所载,未足守也。

【译文】然而法家学派崇尚整齐划一,并用刑法来约束一切;名家学派崇尚厘定名实,并用辩论来匡定一切;儒家学派崇尚仁爱,并以荣誉来劝勉人们;墨家学派崇尚节俭爱惜,并以压抑己欲而强所作为;杂家学派则崇尚众家的优长,并汇总而施行。若用刑法来约束一切,那机巧虚伪就必定滋生;用名称来厘定名实,那物理情恕就必定缺失;用荣誉来劝勉事功,那崇尚争斗的信念就必定兴起;用压抑己欲来确立人事,那乖离违谬就必定兴作;用杂汇众家来施行各事,那么淫秽纷乱就必定兴盛。这些都是运用具体事物而抛弃事物的母体。这样事物就失去了它所承载的,不能足以持守万物的母体(“道”)啊! 【原文】然致同途异,至合趣乖,而学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趣。观其

齐同,则谓之法;睹其定真,则谓之名;察其纯爱,则谓之儒;鉴其俭啬,则谓之墨;见其不係,则谓之杂。随其所鉴而正名焉,顺其所好而执意焉。故使有纷纭愦(“愦”,乱)错之论,殊趣辨析之争,盖由斯矣。

【译文】然所达相同而道路相异,所至相合而所趋相离,但所谓的学者则疑惑于不同的路途,迷茫于杂乱的趋向。看到它崇尚齐同,就称它为法家;看到它厘定名实,就称它为名家;体察它崇尚仁爱,就称它为儒家;明鉴它节俭爱惜,就称它为墨家;见到它没有所主,就称它为杂家。根据各自的观察来确定名称,顺随各自的好恶来执守己意。因此就有了纷纭错乱的辩论,就有了趋异析辩的论争,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原文】 又其为文也,举终以证始,本始以尽终。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导而弗牵,语本《礼记.学记》。开而弗达,意为注重启发而不事事都告诉他; 导而弗牵,意为耐心引导而不逼令他立刻明白)。寻而后既其义,推而后尽其理。善发事始以首其论,明夫会归以终其文。故使同趣而感发者(“同趣而感发者”,指观点、议论相同者),莫不美其兴言之始,因而演焉;异旨而独构者(指观点不同,有独自见解者),莫不说其会归之征,以为证焉。

【译文】另外,《老子》的行文,举用终结来证实初始,根据初始来极尽终结;启发而不事事相告,引导而不强逼。追寻之后能极尽物义,推演之后能完尽事理。善于揭示事物的根源,作为论述的开始;明示事物的要领,作为行文的结论。因此,那些观点、趋向相同的人,没

有不乐道于他们兴起言论的开端,并因顺而推演它;那些旨趣相异且有独立见解的人,没有不自悦于他们归结要旨的表征,并作为各自言论的证明。

【原文】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虑虽百,必均其致。而举夫归致以明至理,故使触类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应,以为得其义焉。 【译文】道路虽然不同,但它的归宿必定是相同;思虑虽纷然众多,但它的目的必定是一样的。然而,举用相同的指归和所致来让人明白至高的道理,使那些感触思虑相同的人,没有不欣欣然于他们思虑的应和,自以为得到了事物的本义。

【原文】 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克”,成功),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此道之与形反也(此处“道”与“形”对言,“道”为本,有本质之意;“形”为末,有现象之意)。安者实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实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实尊,而曰非尊之所为;天地实大,而曰非大之所能;圣功实存,而曰绝圣之所立;仁德实著,而曰弃仁之所存。故使见形而不及道者,莫不忿(“忿”,怨恨,不满)其言焉。

【译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远离事物象状的;事功成就的依据,是远离事功名号的。存在的不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而是因为不忘记存在的是要消亡的;安全的不是因为它的安全而安全,而是因为不忘记安全中所蕴含的危险。(这就是居安思危呀!)因此,仅只保存所存

在的就会消亡,而不忘记存在是要消亡的就能真正确保存在的存在;安心于所居现状的就会危险,不忘记安全中所蕴含危险的就能真正安心于所居的现状;巧用力气的(以“道”而用力)能举起像秋毫一样的东西,善于倾听的(以“道”而倾听)能听到像雷霆一样的声音;这“道”是无形无象的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形无象”、“大音希声”啊!)安心的确实是安心的,然而说不能安心于所安心的;存在的确实是存在的,然而说不能存在于所存在的;侯王确实是尊贵的,然而说不是尊贵就能做到尊贵;天地确实是广大的,然而说不是广大就能极尽天地的广大;圣功确实所是存在的,然而说弃绝圣智才能确立圣功;仁德确实是显著的,然而说弃绝仁义才能存养仁德。(这就是说只执守于事物本身,反而不能保存自身!)因而,那些仅能看到事物具象而不理解“道”的人,没有对以上所说的道理是满意的。 【原文】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故取天地之外,以明形骸之内。明侯王孤寡之义,而从道一以宣其始。故使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者,莫不诞其言以为虚焉。是以云云者各申其说,人美其乱。或迂其言,或讥其论,若晓而昧,若分而乱,斯之由矣。

【译文】要确定事物的根本的,即使近在眼前的事物也必须从它的由来以证明它的开端;要明确事物的根据的,即使彰显的事物也必定从幽冥中来述说它的本原。因此,取象于外在的天地万物,来明证事物的内在本质。侯王明白了孤寡的含义,就能顺从“道”来宣示它的开端。因而,那些仅能明察近前事物而不理解事物源流本原人,没有不

认为上面所说的是荒诞不经和虚妄的。这样,各家各派都纷纷申说各自的学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最好的。有的人说他人的观点迂腐,有的人讽刺他人的言论。这些人似乎什么都知晓,实际上是昏昧的;好像是非分明,实际上是混乱的;这就是混乱的根本原因所在啊! 【原文】 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故涉之乎无物而不由,则称之曰道;求之乎无妙而不出,则谓之曰玄。妙出乎玄,众由乎道。故“生之畜之”,不壅不塞,通物之性,道之谓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德而无主,玄之德也。“玄”,谓之深者也;“道”,称之大者也。名号生乎形状,称谓出乎涉求。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虚出。故名号则大失其旨(“旨”,宗旨,本义),称谓则未尽其极。是以谓玄则“玄之又玄”,称道则“域中有四大”也。

【译文】“名”是确定外界事物的,而“称”是顺从主观我意的。所以“名”是以事物为依据而产生的,“称”则是主观我心所赋予的。因而,统摄万物而没有不根据它的,就称它为“道”,探求事物而没有微妙不来自它的,就称它为“玄”。微妙是出自“玄”的,万物的以“道”为根据的。所以,产生并畜养万物,不阻塞事物,贯通万物的本性,这就是“道”的称谓。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用于万物而不居功自傲,长养万物而不作为主宰,有美德而不作为事功的主人,这就是“玄”的美德啊!“玄”就是主观所赋予事物深远的称谓;“道”就是依据事物博大的名称。名号是根据事物的象状而确定的,称谓是依据人们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名号不是空穴来风,称谓不是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CH7 课后习题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