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来源和类型
(一)问题的来源——生活中的际遇 (二)问题的类型
1、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答案的问题 2、永恒的问题 3、新的问题
4、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 5、工作中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课题化——把研究问题纳入专业的、规范的程序进行研究 三、教育研究课题化与教育的实践性质 (一)课题化研究的潮流 (二)课题化可能忽略的问题 (三)教育的实践性质 (四)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我拥有什么”: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对问题的兴趣
(二)对问题的自我涉入度 影响自我涉入度的两个因素:对与特定问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该问题对研究者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三)对问题的可驾驭度 二、“我面对着什么”:一个整体的研究问题的视阈 三、“我能做什么”:思考明确的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价值
1、研究该问题是否会改善教育实践
2、研究该问题是否能够增进教育理论领域的某一部分知识 3、研究该问题是否会改善人(如教师或学生)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问题的独特性
(三)拟定一个明确的研究题目 四、“我能做到吗”:研究的可行性与伦理考虑
(一)研究的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 (二)研究的伦理考虑 1、研究的一般伦理规范
尊重个人的意愿;确保个人隐私;遵守诚信;不危害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客观分析与报道 2、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伦理规范
a. 研究设计之初,审慎考虑人性尊严
b. 研究实施的过程,遵守个人自愿、安全、私密、诚信的原则 c. 客观、正确地报道研究结果 d. 尊重智慧财产,分享智慧财产
第三节 文献检索与选题 一、文献检索的价值
(一)关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的问题
(二)关注已有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 (三)关注已有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四)关注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与联系 二、研读文献的基本思路
(一)关注研究知识与个人知识的不同价值 (二)寻找文献资料的核心部分 三、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一)检索工具查找法
1、手工检索工具——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 2、计算机检索工具——分类目录链接、关键词 (二)参考文献查找法 四、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一)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1、引言
2、综述的主体 3、总结 4、结论 5、参考文献
(二)克服文献综述存在的一般问题
正确做法:先提出最重要的观点,然后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发现与论述组织起来,并且指出整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与弱点。
第三章 理论界定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一、为什么要有理论界定 二、理论是什么
* 就其内容而言,是系统地说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
* 就其结构而言,是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
* 就其功能而言,是以其逻辑体系及其对本质、规律的揭示,构成一个理性的解释系统,具有解释、规范和预测的功能。 三、理论与研究
1、举凡研究,都有与理论的交集; 2、实践拥有自己的理论形态;
3、这样做并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使研究变得高深莫测而使实践者难以把握。 四、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
(一)理论界定作为研究的前提是可能并且必要的 (二)教育研究中的理论界定的实际操作要点 1、以理论自觉的态度介入研究 2、迅速组织起本研究的解释系统 3、确定研究问题的实质性内涵 4、确定研究问题的边界与联系
5、讨论不同研究范式运用于研究过程的合理性 6、讨论研究结论解释力的可能作用范围和程度
五、教育研究的理论界定示例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结构 (一)研究者模块
(二)研究对象模块——事件、事件人、事件呈现、事件时间 (三)理论模块——态度、解释系统
(四)研究模块——态度、技术、方法、方法论 二、研究的设计
(一)操作化研究定义
(二)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样本 1、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原则:a. 便于在本研究中得到具体呈现 b. 最接近于准确反映研究实质性内涵的要求 c. 在转换过程中不发生影响解释的偏差 2、确定研究样本
a. 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范围内研究对象的总和。 b. 个体。总体中的每个元素或基本单位。 c.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有序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按比抽样;整群抽样;分阶段抽样
* 非概率抽样:质量抽样;偶然抽样;定标抽样;雪球抽样
(三)设计操作化研究路线(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对象各研究单元的组织) (四)研究的论证 1、选题论证
2、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3、研究的合理性论证——效度、信度 4、研究价值的论证
第四章 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重点章)
第一节 以个案方式形成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与写作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形 1、观察法的特征
(1)研究内容大多为非言语化的现象或行为 (2)研究者直接获取资料
(3)资料的生动、完整与连续性 (4)资料的真实与典型性 (5)缺乏控制 (6)必须获准进入
(7)能实现从文字资料到数据资料的转换 (8)纵贯分析 (9)开放性
(10)样本数小
(11)研究敏感性问题缺乏匿名性 2、观察法的适用情形 (二)观察法的类型
1、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 2、结构型观察与开放型观察 3、其他观察类型
4、不同观察类型的结合与观察研究的精确定位 (三)观察的实施 1、确定观察的问题
2、编制观察提纲或确定观察变量
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 3、进入现场环境 4、记录观察内容
(1)从内容上讲,观察记录主要包括两部分:描述部分和反思部分 (2)从形式上讲,观察笔记主要有两种样式:五分式和两分式 5、处理观察者效应
(1)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 (2)观察者个人偏见 (3)评估误差
(4)观察者“污染” (5)观察者不足 (6)观察者逞能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形 1、访谈法的特征
(1)是一种互动型研究 (2)是一种深度研究 (3)具有灵活性
(4)能获得较高的回答率 (5)能控制环境
(6)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调查 (7)需要很多时间
(8)可能因为理解力或口音等问题而存在误差
(9)可能会因匿名性较差而影响研究效度或导致伦理问题 (10)可能会因为一些要求而使费用很高 2、访谈法的适用情形 (二)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型访谈、开放型访谈与半结构型访谈 2、面访、电话访问与网络访问 3、其他访谈类型 (三)访谈的实施
1、确定访谈的目的、功能以及理由 2、确定访谈的时间及进度
3、选择访谈样本 4、确定访谈形式 5、设计问题
6、训练访谈者,完成预访谈,并修正访谈指南或提纲 7、实施访谈
访谈技巧:a. 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营造友善的谈话范围,建立良好的访谈人际关系。 b. 熟悉访谈内容,抓住要旨,灵活呈现问题。 c. 旁敲侧击,善于提问与追问,引申谈话。
d. 对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适当回应,使访谈顺利进行 e. 忠实、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 三、写作法 (一)理解写作
1、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体现 2、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
3、写作是人的语言本质的体现 4、写作意味着自我存在的彰显 5、写作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6、写作深化了教育者的个人知识管理 7、写作有利于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写作与教育研究 1、通过写作形成研究资料 2、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形式
(三)通过写作形成教育研究资料的主要方式 1、教育自传
(1)理解教育自传
(2)撰写教育自传的基本原则
完整性、反思性、情节性、文学性、真实性 2、教后记
(1)教后记的内容:记什么 a.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b. 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c. 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d. 教学过程中的机智
e. 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f. “再教后记”
g. 采撷学生的“创新的火花” h. 学生的接受状况 i. 学生的课后提问 j. 教材挖掘情况
(2)教后记的形式:怎么记
批注式;要点式;全面式;感想式 3、教育日记 4、教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