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做法与经验
墙体材料产业生态文明之路,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具体实践问题。当前,我市墙材产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竞争力弱,处于低级的格局尚未有效改善;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仍在存续。淘汰落后的粘土砖生产和使用,是推进墙体材料产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本文就如何淘汰落后的粘土砖生产和使用,发展综合利用资源、技术含量高、符合建筑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墙材,推动产业向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作些探索和思考。
一、国内及周边城市禁实限粘推新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1988年墙材革新伊始,全国总共约有粘土砖瓦企业12多万家,粘土实心砖年产量高达6000多亿块标砖,占墙材产量的95%以上,新墙材产量和建筑应用的比例均不足5%。至2009年,全国粘土砖瓦企业减少到9万多家,共淘汰落后产能4000多亿块标砖,粘土实心砖产量降至4000多亿块标砖,占墙材总产量的比例下降到48%,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产量达到4500多亿块标砖,占墙材总产量的比例提高到52%,城镇建筑应用新墙材的比例上升到60%。全国一、二批426个城市已有98%完成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任务。墙材革新以来,全国累计节土260多万亩,节能1.8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
本市周边上海、南京、苏州、合肥、长沙、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兄弟城市,位处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墙材革新起步早、进展较快,工作重心已转移至限粘和推新。上述城市2009年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产量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上海和省内诸市高达99%以上;非粘土新墙材产量比例为52.78~82.34%,上海最高;粘土砖瓦企业多者165家,苏州最少为42家;粘土实心砖产量多者达10.58亿块标砖,上海则早在2003年已完全禁产;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建筑应用比例多在80%,非粘土新墙材建筑应用比例基本在70%以上。
1
全国墙材革新都从限制使用粘土实心砖入手拉开禁实限粘推新的序幕。首先引导生产使用粘土实心砖改成生产使用粘土多孔砖,谓之“实改空”。继而要求生产应用非粘土墙材替代生产应用粘土墙材,谓之“非代粘”。粘土实心砖走上了从限制使用到禁止使用,再到禁止生产的历程。粘土多孔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作为新墙材用以取代粘土实心砖,而在墙材革新较先进地区已在完成其替代粘土实心砖的历史使命后,不再属于新墙材被限制使用。本市因彻底关停淘汰转产粘土砖瓦窑后将彻底停止生产。与此同时,各类非粘土新墙材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各地的做法虽然类同,但仍有不少创新和亮点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一)构建与健全墙改工作机构与工作网络。南京市着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建立墙改工作机构和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消除工作盲点。首创在各镇(街道)设立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督查员,为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向农村拓展形成“强化宣传,及时贯彻,有效监督,快速反馈”的工作网络。宁波市宁海县建立了乡镇、园区分管城建责任人为主体的乡镇禁实监管联络员队伍,加强禁实监管和从源头上限制粘土砖生产。
(二)加大专项基金投入,支持新墙材发展。宁波市根据《宁波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贴息(补贴)资金管理办法》,2008年和2009年总共投入超过一亿元用作全市新墙材科研、生产项目、示范项目的专项补助。2005至2009年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基金补助新墙材生产项目,吸引了超过10亿元民间资金,投资建设了100多条新型墙材生产线,有效推动了宁波市墙材产业的结构调整。南京市为实现新墙材由粘土制品为主向非粘土墙材制品为主的战略转移,仅2002年就投放专项基金1.5亿,帮助36条生产线完成技改。上海市2009年将当年专项基金的四分之一以上用于墙材革新的各项工作。
(三)联合和借助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力量协同推进墙材革新。绍兴市墙办与建设局共同创建了禁实限粘三阶段控制机制,即事前设计图审控制,事中应用过程跟踪管理,事后竣工验收和归档把关。还建立了联动与联合例会制度。南京市墙办联合建设系统建立了抓源头、抓图纸、抓备案、抓公示、抓销售、抓检查、抓提高的“七抓”管理体制,实现全过程管理。上海市和宁波慈溪市都依托建筑工程质量
2
监督站落实禁实限粘的监督检查。苏州市为解决墙材市场无序竞争局面,由市整规办、打假办牵头,市经贸委、质监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组,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有力打击了无证照企业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和伪劣产品。
(四)依法行政,严查禁实限粘违规行为。湖州市墙办组织了多次禁实限粘行政执法,通过抓住典型,广为宣传,重在教育,适当处罚,收到了震慑违规行为的良好效果。南京市墙办联合市建委,长沙市墙办委托市建委执法队对当地禁实展开行政执法检查,有效遏制了使用粘土实心砖的现象。
(五)及早谋划新墙材产业结构调整。在禁实限粘推新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各地墙办都在谋划下阶段发展计划,把注意力集中到新墙材产业结构调整上。合肥市墙办编制了《合肥市新型墙体材料规划布局指导意见(2010—2013年)》。对该市新墙材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区域布局等提出了指导意见,为该市今后新墙材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不少墙办提出了大力发展非粘土、非烧结新墙材,控制烧结页岩砖过度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还有城市开发生产了多种自保温新墙材,构建了多种自保温墙材组成的外墙自保温围护结构体系,为发展建筑节能和推广应用新墙材拓展了空间。
二、凉州市禁实限粘推新的进程与现状
凉州墙材革新近二十年,表1列出了本市墙材革新历程中主要指标的演变。数据表明,1992年本市墙材革新前至2009年底,原先1000多家粘土实心砖企业已全部关闭转产,至今仅存粘土多孔砖企业25家;新墙材生产企业从7家增至234家,其产品品种从3个发展到目前砖、块、板三大系列齐全的近30个;粘土实心砖年产量从19.2亿块标砖降至极少量;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年产量从0.8亿块标砖增至40.32亿块标砖,非粘土新墙材年产量从0.8亿块标砖增至36.43亿块标砖;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产量比例从4%增至近100%,非粘土新墙材产量比例从4%增至90.35%;新墙材(含粘土多孔砖)建筑应用比例从3.8%增至近100%,非粘土新墙材建筑应用比例从3.8%增至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