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敬业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够强,工作责任意识不足,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工作上来。深入教学,深入课堂不够,在上课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老化,教材陈旧,对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地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教师不安贫乐教,不珍惜、不满足已有的工作岗位。一门心思想着做买卖,挣外快,教学反而成了第二职业。一些教师的服务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薄弱学校的改进对策
改造薄弱学校功在当代,惠及千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的公正平等,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改进薄弱学校势在必行。薄弱学校的改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想改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经费的调控力度,引导一部分资金向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逐步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具体来说要作好如下几项工作:
1.消赤减债 ,确保正常运转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千方百计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经费,实现教育投入的多元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严格管理和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益。加大和调整国家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并向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农村“控制辍学专项基金”。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此外,建议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
2.合理布局 ,整合教学资源
要对教育布局进行调整,使得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
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布局调整可以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通过撤并一些薄弱学校,使有限的教育经费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各学校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减少重复投资,节约教育经费。撤并的学校,应重点考虑规模小,危房多,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如果让这些学校继续保存下来,将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撤并,将多个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可动产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各乡镇都有几所硬件比较好的学校,从而壮大优势学校。布局调整时应注意精简冗员。学校合并后,学生人数相对集中,原来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的局面没有了,教师集中,后勤、行政编制减少,代课教师全部清退,既优化了教师队伍,又从人员经费上减轻了财政负担。总之,进行布局调整,可以使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师数量增加,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武装硬软,适应形势发展
加强硬件建设,就是要完善设施设备,优化办学条件;加强软件建设就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而使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的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其它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薄弱学校要摸清自身硬件设施上的不足,积极争取资金对稀缺设备、图书、仪器等进行添置,对危房、操场等进行改造,美化校园环境。(删除了部分,红字部分是后面添加的)
与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更重要。有钱而无精神的学校远不如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更要关注的是办学人的精神。教学条件的改善在短期是能突破的,可金钱堆积的只是现代化的设施,薄弱学校的内质提高最重要。从文化学的视角看, 现代教育的构成要素可分成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 一是物质层面, 如教育的物质设备、条件; 二是制度层面, 如教育体制、制度和结构; 三是精神层面, 如教育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队伍, 等等。一般说来, 越接近精神层面的要素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越大。因此,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现代化启动点的选择应参照这一规律。在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只有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两手都要硬。
(二)加强班子建设, 提高领导素质
薄弱学校的校长及领导班子改革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要抓住改革机遇,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研究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色,这是关键的一环。
1.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学校管理创新是走向优秀的关键。要采用严格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配齐配强薄弱学校校级和中层班子成员,把教学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领导班子内。班子尽量要年轻化、知识化。要重视加强对校级班子的培训,不定期安排学校领导参加校长培训班学习,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
8
设,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创造一个团结协作、勤政务实、廉洁高效、创新进取的领导班子。
可以由上级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李岚清在河南考察时曾强调:“搞好薄弱学校,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继续贯彻‘两办通知’精神,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②
2.建立校长聘任机制
校长是教育人的人,是教师的教师。这就要求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还应是教育方面的行家。要有高度的专业敏感,洞悉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始终保持理论上的高姿态。同时还应有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能带领教师开展文化、业务学习,用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永远反映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另外,校长还要好学不倦,广阅博览,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积极带头进行教育科学工作者研究,在师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一位博学多识的教育形象。一位出色的校长在改变薄弱学校的现状中起到的作用尤为关键。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③对一所薄弱学校就更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选聘。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要精干高效,要按学校规模确定班子职数,严把干部入口关。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并加强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这样学校发展才有动力,才有从“薄弱”走向“优秀”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