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领导班子进取心不强
一所学校的领导是学校的核心, 是学校的灵魂, 领导们的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风貌,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往往跟学校领导不无关系。
4
1.缺乏社会责任感
表现为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差,“软、散、懒”,缺乏凝聚力,改革和开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或者是年龄老化,进取心减退,甘心做“维持会”;或者是班子内部不团结,彼此勾心斗角,内耗分散了精力,失去了人心;或者是人非所用,缺乏基本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导致学校管理混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得不到保障。也有一些领导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事业和价值的定位。受社会大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想问题、做事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责任心不强,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对教师的关心也不够。个别学校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一线教师关心和指导得不够,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缺乏积极的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办学思想观念陈旧
先进的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一些薄弱学校的领导一直局限于以往陈旧的办学思想,缺乏开拓创新的胆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能确立先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思想,不能以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铸师魂,塑师德,练师能,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也有部分学校的办学思想陈旧,没有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盲目追求升学率,没有真正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作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一些学校办学思路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对自身发展的科学定位,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或只局限于简单的文字表述。
3.工作作风漂浮
作风漂浮和拖沓在一些薄弱学校领导的身上比较严重。有的漂在车轮上,路跑得不少,可是事情却没办好,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忙而无功。有的漂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表起决心来感天动地,做起来事来却是毛毛细雨,难见成效。有的校长为工作不能立说立行,不能做到“今天的事今天办,能办的事马上办”,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思想,缺乏迎难而上,拼搏奋进的勇气和决心,工作散慢,行动迟缓,缩手缩脚,工作效率低。还有的校长对于一些简单易行、不费力气而又立竿见影的“小事”,往往争着去办,抢着去干,图的是“头彩”,想的是“功名”,在稍有难度、颇费心血的一些“难事”面前,一拖再拖,不了了之。工作漂浮、拖沓使一些学校领导失去了进取的动力,更大的害处是,上级的决策在“走过场”中被消磨,大好机遇在空谈中溜走。
(三)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一些薄弱学校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一些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纷纷往经济发达或离城较近的学校“跑”,导致了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自1997年国家停止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以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停止了新进在
5
编教师,这样一方面是薄弱学校年轻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新鲜血液又无法补充,从而使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为1:2:1的合理年龄结构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以我校的分校为例,在我校分校45个教职工当中,30岁以下的为4人,占总人数的8.8%,31-49周岁的为23人,占总人数的51%,50岁以上的人数为18人,占总人数的40%,青年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 2.教师文化结构不合理
人才队伍总体呈宝塔形结构,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中级职称人才较多,较低学历、初级职称人才最多。在薄弱学校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民转公”和顶岗教师(此应为顶岗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占大多数,致使农村教师整体素养不高。如我校分校在岗小学教师45人,其中“民转公”教师24人,占总人数的53.3%;80年代顶岗教师11人,占24.4%,两项合计达35人,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7.7%。第一学历为中师的有3人,占6%,第一学历为大专的没有1人,虽然一些教师通过自考、函授、脱产进修等不同途径取得合格学历,但多数修的是中文、政史等易学专业,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并无多大直接联系,因而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成为专任学科的骨干教师。
3.专职、骨干及学科带头人欠缺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质量的师资水平很难造就高水平的学生。 教研人员少而且整体水平不高,拔尖人才少, 学术梯队没有完全形成。优秀的教师总人数比例不大,这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整体教学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在师资的管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优秀教师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专职教师、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薄弱学校在教学上常常捉襟见肘。这种不稳定性使得教师能力结构更加失衡,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薄弱学校的弱之根本在管理滞后,它包括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办学行为不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诸方面。
1.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管理必须抓源头管理,源头管理的根本在制度,任何学校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工作制度,才能使学校工作走上正轨。在一些薄弱学校对于校务怎么管?不少学校还是凭经验,制度建设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财务、用人、教学等的管理上,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因而在管理体制、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这导致一些教师不严于律己,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去工作,不严格执行教学要求。由于制度不健全,所以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不能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在工作上政令就不畅通,不能有序进行。
2.教育教学管理不严谨
一些薄弱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执行不严,奖罚不明。尤其对教学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对问题的整改不到位,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深入。
6
如对教师缺乏必要的常规检查,有的教师备课还不够深入、细致,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简单疏理上。很少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了的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学校在抓集体备课方面措施不到位,尽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但集体备课时没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手段等进行很好的研究和设计。集体备课记录简单,学校的检查走过场,流于形式,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同年级、同学科在授课进度、内容、教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授课语言不够科学、规范和生动,有的教师还使用方言土语;文字书写水平不高,板书、教案设计都不够精练、美观,没有对学生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在涉及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方面生硬晦涩,学科整合能力有限,课堂放不开,收不拢,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