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教考试所考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
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编码:意义编码(分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主))
16.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A.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B.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C.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D.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E.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F.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7.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1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和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补充和替代功能。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品质:主动性(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丰富性(丰富程度而言)、生动性(活泼鲜明程度而言)、现实性(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新颖性(所构成的形象新异程度而言)、深刻性(所构成的形象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程度而言)
19.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0.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21.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22.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分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
言语
23.语音知觉也叫言语知觉,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其效果用语言清晰度与可懂度进行度量。书面言语的感知主要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用阅读速度及阅读正确性做指标)。言语理解三级水平:词汇理解或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24.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2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类型: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26.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基本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推理。概念形成一般经历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
27.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2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