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5)

2025-07-13

帖木耳、土巴等土鲁番心腹爪牙,皆望风归顺。西域地方在王琼的苦心经营下,终于避免了战争,使这个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得以过上安居生活。

由于王琼总制三边以来,“西服土鲁番,率十国奉约入贡;北捍俺答,经岁无烽警。及是,诸番荡平,西陲无事”(17)。河西四郡百姓,旧苦土鲁番侵暴,恐一旦琼去,夷患复作,咸诣抚按镇守,乞为奏留。于是,甘肃巡抚都御史唐泽、巡按御史胡明善奏称:“土鲁番哈密六十余年矣,先后经营诸臣,持文署者未效安辑之迹,仗节钺者未伸挞伐之威,是启戒心,酿成边祸。幸皇上特起王琼而委任之,琼奉命驱驰,殚厥心力,息兵固圉,克状其猷??兹甘肃阖镇军民,久居危苦之地,赖以少安,合辞恳臣,欲久留琼兹土,民情如此,臣等谨具实以闻。”(18)

王琼所以能在边务上取得较大成功,可以说基本上是他所奉行的“抚拒适当”方针符合当时实际的结果。王琼认为:“于夷狄,顺则抚之,然抚之过则纳侮;逆则拒之,然拒之甚则黩兵。天下事,唯有是非两端。夫苟知其为是而必可行,又计后来之成败而不果于行,未有不误国殃民者也。”(19)由于王琼存心立论若此,又敢于任事,行人所难,故能安抚边陲,康济一方。

明代党争严重,首辅杨廷和与王琼不和,在杨廷和主持的《武宗实录》中不仅尽隐王琼功事,且多诬之词。但在张居正主持的《世宗实录》中,对王琼功事记录较详,前后成显明对照。

由于王琼在平定朱宸濠之乱的非凡才能与功绩引起大学士杨廷和的嫉妒,故在杨廷和主持的《武宗实录》中不仅不提及琼平定宸濠之功,且诬称“琼亦与宸濠交通者”(20)。事实如何呢?正德三年(1514)九月,宁王宸濠辇白金数万,遍赂朝臣,奏请复还所夺护卫,唯琼毫无所染。李凤石《王恭襄公立朝辨》称:“濠初辇金长安,结识大臣之有望者,辄数千金寿,无不腹果,公台无所染,其淡于名利者若此。”(21)对于宁王宸濠行贿诸大臣,大学士费宏知之,准备揭发时,“(杨)廷和与(陆)完惧宏发其状,乃谋去宏”,“传旨令宏致仕,宏南归,舟至清源,濠党阴遣人入舟中纵火,行李皆为煨烬”(22)。当宁王图谋反叛,御史萧淮等上疏揭露时,“(杨)廷和恐祸及,欲濠上护卫自赎”(23)。杨廷和等在对宁王宸濠问题上特别是当宸濠反象暴露时,躲躲闪闪,态度不明朗,倒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所以《明书》载:“今考当时举朝大臣各怀二心,不肯动心,而倡言兵讨者,独一琼耳,言官反诬为贿,不也冤乎?”

正德十五年(1520)月,武宗暴死。为立嗣事,琼率九卿在左顺门曾当面质问杨廷和。不久,杨廷和指使同党诬陷琼“交结内侍”,治成死罪,经琼力辩,改戍绥德。那么,杨廷和与王琼二人究竟因何生雠隙的呢?这个问题此较复杂;涉及朝政利害,个人性格等多方面。不过,从史书上看,这二人失和倒有些引发之事。王琼在兵部时,“天下士马多少强弱,及关塞夷险,一兴辄记,有所察奏,悉中相宜,而大学士杨廷和以琼所诛赏,多取中旨,弗能堪。”后来,“王守仁上平寇功,又率归美琼,廷和益不悦”。(24)对于内阁大臣与六部尚书之间的关系,王琼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居内阁者存心正大,不招权纳贿,与六部官相处,自无矛盾。六部事有违失,内阁官密裁抑之,六部自然畏服。惟欲招权自专,遂生雠隙。”(25)看来,这应该是造成廷和与琼不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人对王琼的评价,褒贬差异很大。如明人王世贞说:“(王琼)贪财,好睚眦中人,为吏部大不称。”(26)但明人李贽反驳王世贞说:“弇州(王世贞)谓晋溪公贪财,好睚眦中人。夫满朝皆受宸濠贿,独晋溪公与梁公(深储)亡有也。杨廷和为首相,擅与护卫,乃驾祸于梁公,而梁公不辩,率被劾去。又嫁祸于晋溪公,晋溪公又不辩,率被下狱论死。是孰为贪财乎?熟为好睚眦人乎?呜呼!晋溪公不贪宸濠之贿,而明用守仁,使居上流以擒濠。明知守仁不以一钱与人,不与面相识,而故委心用之,何也?少具眼者,自当了了,何况弇州素读书作文人耶?彼不拒江彬者,欲以行彼志耳,是以能使守仁等请大豪杰士,徐为朝廷用也。”(27)清人全祖望也说:“明正德间,大臣晋溪之才伟矣,故能默用阳明。以宸濠之难,其人虽兼机数,然三代以下,盘根错节,亦有非机数不成者,必墨守迂腐道学之言以格之,此愚人也。明人论晋溪,褒讥各半,非知晋溪者。晋溪为敬轩(薛瑄)再传弟子,其太公即敬轩弟子也。然则晋溪之心术,何尝不粹?特事有经有权,则所以处之者,亦有体有用。以是知敬轩、阳明之学,亦未尝不合。”(28)明人吕沃州则对王琼筹边之才,大加赞誉。他说:“若论晋溪筹边之才,不知韩魏公范文正元在西夏,果能过之否也?”(29)还有一位明人霍韬,是正德九年(1514)进士,正德十六年(1521)入京,时王琼已置狱,不识琼。韬问人:“晋溪何罪?”或曰:“结交官倖,滥封爵,乱朝政,罪一也;咸伤善责,罪二也;军功滥升,罪三也”。韬说,若如此,琼当戮。越月,韬任主事,阅旧牍,叹道:“古有冤诬,其王公类乎!”韬指出:“宦者张永之弟张富、张容冒安化功封伯,彬、泰冒应州功封伯,内阁画敕,兵部填纸尾,惟曰:‘如敕行’而已矣,无溢辞。故事边功封侯伯,兵部上论功奏,内阁据以拟敕,富、容、彬、泰等奉敕自内阁,无关兵部,如曰:佞倖滥封乱政,内阁宜坐,乃坐晋溪,诬一也。凡献军捷,巡抚拟奏,巡按纪功,兵部请核实,御史复核,乃曰赏典,如曰军功滥升,抚按宜坐,乃坐晋溪,诬二也。都御史彭泽以哈密叛黜,都御史范镛擅用赃黜,官握兵符逮问。彭泽先效河、淮、川、蜀之大勋,兴议惜焉,哈密叛衅,不得不黜,法也;范镛擅用军职,罪在无将。御史高公韶极诋公,公使吏部还公韶秩。乃曰:公贼善责,诬三也。”(30)

综观王琼一生,他是位很有心计,很有才干,勇于任事,敏练果决,所至局面大开,政绩显著的历史人物。他治河、理财从利民利国着想,很有成绩。他运筹平定宁王宸濠之乱,顺应了历史潮流,使人民免遭战乱之祸。他北御西和边陲,使当地人民得以安居生产生活。明代党争严重,政局混乱,王琼能在政敌处处作梗,甚至被诬陷的状况下,能有所作为,是很不容易的。笔者以为,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所评价的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考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看其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所起的作用。而王琼作为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财、平定宸濠之乱和安定边陲人民生活等方面是有突出政绩的,应予肯定。当然,王琼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他对武宗皇帝的荒诞行径,未见谏疏之举;他与首辅杨廷和之不和加深了党争的严重性。但这些,又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去苛求古人。总之,王琼可谓明中期一位倜傥多大略,居官所至有声,遇事敢为,应机立变,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治世重臣。

附:王琼职官年表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 王琼生。

成化十六年(1480)琼22岁,举于乡。

成化二十年(1484)26岁,举进士。

成化二十一年(1485)27岁,授工部屯田主事。

弘治六年(1493)35岁,署都水郎中,治漕河。

弘治九年(1496)38岁,改户部陕西司郎中。

弘治十二年(1499)41岁,迁山东参政。

弘治十四年(1501)43岁,父丧忧归。

弘治十六年(1503)45岁,起复河南参政。

弘治十八年(1505)47岁,迁河南右布政。

正德元年(1506)48岁,擢右副都御史,督漕运。

正德二年(1507)49岁,升户部右侍郎。

正德三年(1508)50岁,改吏部右侍郎。

正德七年(1572)54岁,起复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

正德八年(1513)55岁,升户部尚书。

正德十年(1515)57岁,改兵部尚书。

正德十四年(1519)61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正德十五年(1520)62岁,转吏部尚书。

正德十六年(1521)63岁,武宗崩,世宗入继,琼谪戍绥德。

嘉靖十七年(1528)70岁,起复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提督陕西军务。

嘉靖十年(1531)73岁,改吏部尚书。

嘉靖十一年(1532)74岁,琼卒,赠少保,谥恭襄。 注释

①《太原王氏通谱》。

②《王恭襄公年谱》,引自单锦珩辑校《王琼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明史·王琼传》。

④《明史》卷117。

⑤《明史》卷117。

⑥《王恭襄公年谱》,引自《王琼集》。

⑦《王恭襄公年谱》,引自《王琼集》。

⑧《明史稿·王琼传》。

⑨《王恭襄公年谱》,引自《王琼集》。

⑩王琼:《北虏事迹》,《王琼集》。

(11)王琼:《北虏事迹》,《王琼集》。

(12)王琼:《北虏事迹》,《王琼集》。

(13)王琼:《北虏事迹》,《王琼集》。

(14)王琼:《北虏事迹》,《王琼集》。

(15)康海:《贺少傅兵部尚书晋溪王公平土番序》。

(16)《明世宗实录》,嘉靖五年八月癸亥。

(17)《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六月庚辰。

(18)《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六月庚辰。

(19)《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六月庚辰。

(20)《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五年十月庚戌。

(21)《王恭襄公年谱》,《王琼集》。

(22)《明史纪事本末》卷47。

(23)《王恭襄公年谱》,《王琼集》。

(24)《明史稿》。

(25)王琼,《双溪杂记》,《王琼集》。

(26)王世贞:《名卿绩记·王琼传》。

(27)李贽:《续藏书》卷17,《经济名臣》。

(28)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34,《跋明王晋溪尚书传》。

(2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30)霍韬:《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恭襄前少师王公神道碑铭》,《王琼集》。

张正明,又名润祠,1938年12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等。著有《山西工商业史拾掇》、《山西商帮》(合著)、《晋商兴衰史》,并发表论文《清代丁村田契研究》、《明代的乐户》、《明代北方边镇粮食市场的形成》等60余篇。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称震泽先生。吴县洞庭东山陆巷村人。明代文学家、名臣。

王鏊从小聪颖异常,8岁能读经史,12岁能作诗。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一时盛名天下。历任侍讲学士、少詹事。正德元年(1506)擢吏部右侍郎、累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王鏊一生为人正直,采用各种办法坚持与宦官势力作斗争。朝廷忠良尚宝卿崔睿等3人被刘瑾借故毒刑敲打几死,王鏊不顾个人安危,当刘瑾面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刘瑾千方百计杀逆己朝臣韩文、刘健、谢迁,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刘瑾权倾内外,焦芳又一味奉迎,’气焰日益嚣张,王鏊于是愤然请求告老回乡。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此后,朝廷大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王鏊致仕回乡至逝世,家居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他潜心学问,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逝世后,追封太傅,谥“文恪”。其故里陆巷有惠和堂及解元、会元、探花牌楼。墓在东山梁家山。


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福建省漳州中考质检地理试题及答案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