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4)

2025-07-13

率眾敗之。至六安州,官軍追至,被殺四五百人。至定遠縣,又被殺四十餘人。復至六安,劉三率眾萬餘人徑往商城而去,不知所向。鐩意欲還六安,適管四、張通率眾二千餘人歸,至潁州。 (「至潁州」,「潁」原作「揚」,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楊虎下迪郎二千餘人來歸。至鳳陽,投書叢都堂處,約歸欵不果。時邢老虎死於唐縣,官軍追至徐州,賈敏下賊李昇二掣其眾二千餘人至黃陂、麻城等處,劫掠而死。鐩知事不成,官軍復追至商城,遇一僧,奪其度牒,削髮詐為僧,欲投江西賊。尋船將渡,遇武昌軍人趙成等擒之。

○災異

正德七年三月,江西余干之仙居寨,夜大雷電以風,西北有火如箭墜旗竿上,如燈籠,光照四野。戍卒因撼動其旗,火直飛上竿首,卒因發火銃衝之,其火四散,闔寨鎗首皆有光如星,須臾而滅。

五月,廣西萬春北寨各鎗上有光。

三月,山東秦始皇廟鍾鼓夜鳴,火起桑樹上,木燔而枝葉無恙,廟宇燬而神像如故。 直隸順德、涿州、河間有青色赤黑或如犬,或如猫,其行如風,夜至空中飛下,或爪傷人面額,或嚙人手足,逐之不見踪跡。

○財賦之數

今天下歲徵稅糧,凡三千六百三十二萬一千餘石,內三百二十萬九千石,折銀八十一萬四千餘兩。戶口、商稅除折米外,并船料鈔折銀可得四十三萬九千餘爾。各礦銀課,歲辦一十五萬一千餘兩, (「歲辦二十五萬一千餘兩」,「歲」原作「稅」,據明紀錄彙編改。後文中「歲」亦多作「稅」,徑改,不再出校。) 鹽場歲賣折鹽銀常不下數千萬兩。如此而歲用猶云不足,何也?祖宗時歲用頗省,以黃蠟一事計之,歲用不過三萬斤,正統末四萬斤,景泰、天順間加至八萬五千斤,成化十一年後遂加至十二萬,其餘可推也。

○財用之數

每年入數,凡各處稅糧折徵,共二百三萬餘兩,雲南解閘辦三萬餘兩, (「雲南解閘辦三萬餘兩」,原無「解」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各鈔關船料四萬餘兩,馬草折徵二十三萬餘兩,鹽課折銀二十餘萬兩,以上共二百四十二萬。

○每年出數

送內庫預備成造等項十餘萬兩,或二十萬兩,給散軍官俸銀三十五萬餘兩,宣府、大同、遼東、陝西年例共四十萬兩。若遇有聲息緊急,各處奏討加添,每處多則四五十萬,少則二三十萬兩。軍官折俸每年三十三萬五千五百餘兩,聖旦、千秋等節用二十九萬七千八百餘兩,親王、王妃、公主及上用及天下王府銀盆、水罐、儀仗等項共十三萬七千五百餘兩,大約一歲用二百餘萬兩。 (「大約一歲用二百餘萬兩」,原無「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今歲議進入三百萬兩。 (「今歲議進入三百萬兩」,「百」原作「十」,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以上正統二年戶部奏上數目。

○天下糧數

蘇州歲運軍糧六十五萬石,加耗過壩,每石七斗九升,不過壩,每石六斗六升。外金花銀十七萬兩,折米六十八萬石。 (「折米六十八萬石」,原無「石」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鳳陽、南京不在數,存留在蘇歲止七萬。福建歲九萬一千兩,江西歲二十五萬,湖廣折銀十萬兩,兌軍二十五萬石,雲南五萬,河南漕運三十萬,浙江六十萬。

王鏊年谱

张海瀛编

明景帝景泰元年庚午(1450) 一岁

是年八月十七日甲寅,王鏊出生于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母叶氏,其年32岁。祖母周夫人,52岁。

三槐堂,王氏堂号,形成于唐宋之际。相传周朝时宫廷外面有三株槐树。每天朝见天子时,三公都面向三槐而立。《周礼·秋宫·朝士》云:“面三槐,三公位焉。”后来,就以“三槐”比喻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三槐”作为王氏的堂名,始于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祐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以文武忠孝而显名。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后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其时传说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责成王祐查处此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升他做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考察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此举惹怒了宋太祖,黜他为护国军行军司马。但王祐名声大振,世人称赞曰:“王氏有德,后嗣必昌。”王祐亦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遂在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株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王祐的次子王旦,果真官至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为纪念王祐,遂以“三槐”为其堂名。王祐之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王素之子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大文豪苏轼为文章道义之友。苏轼守滁州,王巩前往访之,并同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王巩之子王皋,随宋高宗南下,成为三槐王氏南渡始祖。

王鏊,字济之,别号守溪,学者称他为震泽先生。谢世后,谥曰文恪。《洞庭王氏家谱》称其为文恪公。本年谱沿用家谱之称谓,在行文中称“文恪”或“文恪公”。《洞庭王氏家谱》由文恪之父首先倡修,其后文恪公继之,文恪公之子孙后代又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光绪至宣统年间,曾先后多次续修印刷。宣统辛亥铅印本,收录了有关文恪公的大量珍贵资料,本年谱就是依据这些资料编修的。该铅印本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巴蜀书社1995年出版发行的《中华族谱集》王氏族谱第16至第17册,全文

收录了该谱。

《洞庭王氏家谱》28卷,首末各一卷,光绪末年王熙栏等修,宣统辛亥铅印,原装30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徙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迁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洞庭王氏家谱》之封面题名为《太原家谱》,在扉页上才题名《洞庭王氏家谱》。百八公十传至文恪。文恪曾祖名彦祥,字伯英,元末经商淮西,家业日兴。后以文恪居官,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恪祖父,名逵,字惟道,宽厚好学。曾为明初粮长,颇有盛名。后以文恪居官,赠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恪父,名琬,字朝用,号静乐。23岁始入乡学,发奋读书,累举应天乡试不第,以贡入太学。久之谒选得湖广光化县尹。成化初,刘通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府州官员惧怕流民再次聚众起事,遂下令焚烧其住处,驱逐出辖境。朝用因招安流民,著籍当地,并选俊秀子弟入学,背离府州旨意,得罪顶头上司,无奈弃官还乡,编修家谱。后以文恪居官,加封中宪大夫、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静乐公生有四子:长曰铭、次曰鏊、三曰铨、四曰镠。文恪排行第二,但事业有成,高风亮节,为王氏三槐堂中之佼佼者。

景泰二年辛未(1451) 二岁

景泰三年壬申(1452) 三岁

景泰四年癸酉(1453) 四岁

景泰五年甲戍(1454) 五岁

景泰六年乙亥(1455) 六岁

景泰七年丙子(1456) 七岁

是年就读于乡师翁君,翁君学规甚严。公以聪明端重称于群弟子中,初露头角。

明英宗天顺元年丁丑(1457) 八岁

是年石亨、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被杀害。

天顺二年戊寅(1458) 九岁

天顺三年己卯(1459) 十岁

天顺四年庚辰(1460) 十一岁

天顺五年辛巳(1461) 十二岁

是年,公以赋诗闻名。有以吕纯阳渡海像索题者,公援笔书曰:“扇作帆兮剑作身,飘然直渡海阳秋。饶他弱水三千里,终到蓬莱第一洲。”得诗者大奇之,赞不绝口。

天顺六年壬午(1462) 十三岁

天顺七年癸未(1463) 十四岁

天顺八年甲申(1464) 十五岁

是年,明英宗崩,太子即帝位,是为宪宗,以明年为成化元年。

明宪宗成化元年乙酉(1465) 十六岁

是年,随其父静乐公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

成化二年丙戌(1466) 十七岁

是年从昆陵陆怡(举人)肄举子业,有作即超流辈,言简意赅,文笔流畅。国子监诸生争诵其文。

成化三年丁亥(1467) 十八岁

是年受经学于翰林编修陈音,七日即了大义,太学生张用光极弥公于叶文庄公所(叶文庄公,名盛,昆山人,时为礼部侍郎),出《时雨论》示之,文庄公惊异不已,遂以所业荐于礼部,厢房奖励备至,名盛一时。

成化四年戊子(1468) 十九岁

是年别叶文庄公,南归应试。县、府、乌台,俱为第一。县尹樊瑾、郡守贾奭,咸以国士待之。提学御史天台陈公批其卷曰:“他日当名重天下,非止一乡一国士已也。”

成化五年己丑(1469) 十岁

是年,公阅“三苏”文,爱不释手,忘寝废食,才思益涌,滚滚数千言,援笔立就。

成化六年度寅(1470) 二十一岁

是年娶武山西金之吴氏为妻。读书于吴城天王寺。遇积雪连阴,逾时家信不通,厨中绝粒。有一老仆,辄典衣借贷以给之,公亦略不介意。居官后,过此辄兴感徘徊不忍去,遂作《过天王寺诗》和《吴子城赋》。

成化七年辛卯(1471) 二十二岁

公在学每为部使褒赏,试必居首选。文成,后进者争传仿效。

成化八年壬辰(1472) 二十三岁

一日,公读程氏遗书曰治惧为难,治怒为难。明理可以治惧,克己可以治怒。恍然有得,乃作治惧、治怒箴言,列置为座右铭。

成化九年癸巳(1473) 十四岁

成化十年甲午(1474) 十五岁

是年乡试。乡场试官谢一夔、郑环阅卷得公文大惊,曰东坡复出矣!名列榜首,名声大振。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十六岁

是年礼部会试,主考官徐溥、丘濬,复列公于榜首。廷对列名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由此踏入仕途。其弟铨至京邪赋诗志喜。公亦赋诗送行。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 十七岁

是岁吴夫人生女儿,盖首生也。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 十八岁

是岁吴夫人卒于京邸,不数日归葬。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 二十九岁

是年考满,进阶文林郎。封父光化公如其官,母叶氏,封孺人(孺人系明代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已故吴夫人,追赠孺人。8月,上疏乞假还乡。公抵家三月,其母叶孺人于11月27日谢世,遂守制居家。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 十岁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 十一岁

公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与其弟铨自相师友,诗兴至,则相倡和之。时人因有二苏之目。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 十二岁

是岁续娶继室张氏。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 十三岁

是岁还朝,复职翰林。


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福建省漳州中考质检地理试题及答案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