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

2025-07-12

王文恪公筆記 (明)王鏊 撰

(王文恪公筆記,一卷,明王鏊撰。王鏊,字濟之,江蘇蘇州人。成化十一年廷試第三名,授編修。正德時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事跡詳明史卷一八一本傳。此書明紀錄彙編本作守溪筆記,明今獻彙言本作守溪長語。)

宋學士 王行 李徵臣 詹徽 姚廣孝 耿清 王朴 恩張 王璋 建文

鐵布政二女詩 平都司 王府尹 皇甫仲和 王振 陳繼 胡濙 薛瑄 王翱

李賢 萬安 李秉

王李不同 劉鉉 錢溥 陳文 景帝 張益 馮瑤 懷恩 梁芳 門達 王賓 盛啟東 丘濬 徐溥 湯鼐

吳寬謝遷

吳惠

李廣 趙風子 災異

財賦之數

財用之數 每年出數 天下糧數

○宋學士

宋學士濂,洪武中以文學承寵渥最久,後以老致仕,每值萬壽節則來京賀,上與宴,恩數猶洽。一日,與登文樓,樓峻,陟級躓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無來。」濂稽首謝。至明年萬壽節前數日,上曰:「宋先生其來乎?」蓋忘前語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風乎?」使使視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視之家,濂方與鄉人會飲賦詩。 (「濂方與鄉人會飲賦詩」,原無「與」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上聞大怒,命即其家斬之。已而,入宮。上食,孝慈命左右寘蔬膳於側,上問: (「上問」,「問」原作「聞」,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后何為食蔬?」曰:「聞宋先生今日賜死,故為蔬食,以資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駕前雙馬馳赦之,曰:「不及罪死。」會前使阻風錢塘江,稍得延,後使至則已綁至市矣, (「後使至則已綁至市矣」「綁」原作「榜」,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宣詔得免。久之,其孫慎獲罪,復執來京,將殺之。后復力救曰:「田舍翁請一先生尚有終始,濂教太子諸王,可無師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遞至四川憩某寺。 (「遞至四川憩某寺」,「遞」,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作「遁」,明今獻彙言本作「遣」。) 寺有老衲,高僧也。濂與語曰:「吾聞釋典,善惡必以類報。吾平生所為,自以為無愧,何至是哉?」僧曰:「先生於勝國嘗為官乎?」曰:「編修。」僧默然。濂是後遂自經死也。

○王行

行,字止仲,少有異質而苦無書。金閶徐某者, (「金閶徐某者」,原無「某」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大姓也, (「大姓也」,原無「也」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家多書,乃傭於其家。主藥肆, (「主藥肆」,「主」原作「至」,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每出藥帖,習書殆徧。主者見之, (「主者見之」,「主」原作「至」,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問:「誰書者?」曰:「藥肆中博士也。」召問之曰:「汝欲讀書乎?」命樓上取書數帙授之,數日問之,響對無窮者。主人歎曰:「吾家有書,無人讀,若欲讀,無書乎?」乃命至樓中恣其觀覽, (「乃命至樓中恣其觀覽」,「覽」原作「哉」,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三年不下樓,主人命家供給之。忽一日辭其主人曰:「書讀已徧矣,且往仕乎!」主人曰:「此豈求仕之時哉?」 (「此豈求仕之時哉」,「哉」原作「覽」,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行曰:「虎穴中可以遊戲。」往南京,主於武臣中為其教授。久之,武臣見上,上怪其識見特進, (「上怪其識見特進」「見特進」原作「造」,據明今獻彙言本改補。) 曰:「汝豈遇異人乎?」武臣因言其家塾師朝夕講論,因召見, (「因召見」,「召」原作「詔」,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語不合,賜死。

○李徵臣

徵臣,揚州人,元時翰林待詔。洪武中不可屈,家屬盡死,終不屈,乃謫戍寧夏。永樂間,有丁某者為學士,為上所重,時時召問,曰:「少從誰學?」丁以徵臣對,且言其學德。上不令知也,即遣使取至京,入對稱旨。上問丁:「欲見汝師乎?」丁叩頭謝,即出與相見。且欲官之,徵臣對曰:「臣於洪武中既不受官,則今日義不得復受。」上曰:「然則若欲何之?」曰:「願還行伍。」曰:「朕既已召卿,何可復從戎?」 (「何可復從戎」,「可」原作「見」,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乃遣還家,曰:「臣已無家可歸,唯吳中有一故人曰盛景華,願依之。」景華乃館之家,遺其子弟從學。久之,謂景華曰:「吾將於君永訣矣,何以處我?」景華曰:「先生若不諱,當殯之先人塚旁。」徵臣厲聲曰:「朋友死於我,殯將復歸之也。予無歸者,尚何殯為?」景華謝曰:「吾言過矣,當葬於先人之旁。」徵臣曰:「得之矣。」執手相謝而逝。今其塚猶在盛氏先隴。 (「今其塚猶在盛氏先隴」,「塚」原作「家」,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詹徽 (湖廣人,為都御史。)

徽性殘忍,嘗命與懿文太子同錄重囚,太子屢欲有所出,徽争不從。間以言于上,上曰:「彼所執是也。」太子因言治天下當以仁厚,上怒,作色曰:「竢汝有天下為之。」太子遑遽,自投金水河中,左右遽入水挽持者免死,解衣而救者皆死。太子以是得疾,語皇孫曰:「我之死,徽為之也,無忘我讐。」他日復與皇孫錄囚,問死囚當加何刑,曰:「斷其手足。」遂叱徽曰:「汝罪當死,速即此刑。」

○姚廣孝

姚廣孝,吳之相城人也。少祝髮為僧,常從高季迪諸人游,工詩善書。洪武中,以十高僧分賜諸王,廣孝得燕府。既預靖難之功,封太子少師,終不肯留髮。嘗賜宮人二人,不能辭, (「不能辭」,「辭」原作「亂」,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逾月猶處女也。上乃召還之,不復強。蓄一鷄,每鷄一號即起,朗然誦經。

嘗治水還吳,有王光庵先生者名賓,高士也,廣孝與有舊。 (「廣孝與有舊」,「有」原作「友」,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詣之,閉門不納,再往,復不納,三往乃見之,曰:「渠曷為此事?」 (「渠曷為此事」「曷」原作「苟」,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終不肯出仕。廣孝嘗肩輿過閶門,見酒望書甚工,問誰書,乃一少年。召與相見,曰:「若相當貴,能為吾子乎? (「能為吾子乎」,原無「乎」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汝家有何人?」曰:「唯老母與妹,少師見憐, (「少師見憐」,原無「見」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願以身事。」乃辭其母復來。廣孝迎之曰:「惜也,年不甚永,官可止四品耳。」歸以見於上曰:「此行得一子。」上為賜名曰繼,使侍東宮讀書於文華殿。

後廣孝復以使事歸,途中得疾,抵城門不入,命其下為幄,曰:「上將來視。」已而,駕果至,撫勞備至,賜金唾盂,且問有何言?廣孝以手加額曰:「泐季潭在獄久,願赦出之。」即坐中使人出季潭,則髮已蓋額。廣孝復以手加額謝。數日,駕復至。乃薨,繼訃於上,上曰:「汝父死有何言?」曰:「願陛下厚恤臣家。」上大怒曰:「汝父平生與吾語,何嘗及私家?」乃逐繼。使使至相城取其弟姪來京,賜第金帛充溢。然二人皆農夫,愚騃特甚。上嘗憶廣孝言,為僧者,與家絕, (「為僧者與家絕」,原作「為僧家與者絕」,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不復顧其家,且邏者於其家往往得帖亦云,乃復還二人于家。繼於仁宗初召為太常少卿,謁告還至張家灣卒,年四十二。

廣孝之先自汴扈宋來吳, (「廣孝之先自汴扈宋來吳」,疑此句或有脫誤。) 家相城。世業醫,父曰震卿。廣孝初名天禧。幼白父曰: (「幼白父曰」,「幼」原作「初」,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某不樂為醫,但欲讀書篤學,以仕王朝,顯父母,否則, (「否則」,「否」原

作「不」,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從佛為方外之樂。」至正間,年四十,遂出家于里之玅智庵,名道衍。游學湖廣,刻意為詩文,過古作者。洪武四年,詔取高僧,以病免。八年,詔通儒學僧出仕,禮部考中,不願仕,賜僧服還山。十五年,孝慈高后喪,列國親王各奏乞名僧歸國修齋,於是左善世宗泐舉道衍等三名,太祖親選道衍住持慶壽寺,參應太宗於潛邸二十有餘年,禮遇甚厚。後有詔取赴京,已而,還之。

太宗靖內難,賓於幕下。太宗即位,授左善世。已而,曰:「道衍有功於國,宜蓄髮加以官爵。」時年已七十二,賜今名,并冠帶朝服,陞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六月,往蘇松賑濟,賜玉帶一條。 (「賜玉帶一條」,原無「條」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廣孝雖官于朝,仍清凈自居。仁宗朝以配享太廟云。

○耿清

清,陝西真寧人。洪武末進士第二人,為翰林編修。慷慨有才器,擢為副都御史。文皇渡江至金川門,百官皆出迎拜於江次,清袒立罵不已。上徐責之曰:「且不說為天子,即為親王,若敢爾,其罪云何?」清復罵不已。乃命左右抉其齒,且抉且罵。頃之,近前若有所啟,則含血直噀上衣,乃命醢之,罪及九族。久之,上晝夜夢清入,繞殿追之,曰:「清猶能為厲耶!」乃命籍其鄉,轉相攀染者數百人, (「轉相攀染者數百人」,「攀」原作「舉」,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謂之瓜蔓抄。 (「謂之瓜蔓抄」,「抄」原作「村」,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其村中至今無人焉。

○王朴

王權,陝西人也,改名朴。洪武中為御史。性戇,數與上争曲直,上怒,命斬之。反接至市曹,有旨赦之,反接還見上。上曰:「汝其改乎?」朴曰:「陛下以臣為御史,豈可戮辱至此。且以臣為有罪,安用生之? (「安用生之」,「用」原作「有」,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無罪,又安得戮之?臣今日願速死。」上復命反接至市,過史館大呼曰:「學士劉三吾聽之,某月日皇帝殺無罪御史王朴。」臨死作詩云云。行刑者復命,上惻然,問朴死有何言,以詩聞。上曰:「彼有片言,亦當以聞,况詩耶?」行刑者數人俱坐死。蓋上惜其才,欲折其氣,實無意殺之也。

○恩張

隆平侯張信,初為北平指揮使,時建文疑忌諸王,忌燕尤甚,密敕信擒以來。信意未決,日以憂危而不敢言。其母問之曰:「子何為其憂也?」信曰:「見統軍馬以千萬,能無憂乎?」其母曰:「吾觀子之才,統軍馬有餘,汝憂非此乎,子其語我。」信乃屏左右言曰:「今上有敕取燕王,為之奈何?」母驚曰:「是不可也,吾聞燕王當有天下,王者不死,亦非汝之所能擒也。汝不聞汝父之言乎?」蓋其父嘗言王氣當在燕分也。信聞之益憂,不知所出。未幾,復有敕令趣之,信艴然起曰:「何太甚乎?」乃啟,欲見王,不可。又啟,不可。三啟,終不可。乃乘女車徑詣王府求見,王素忌信,見其挺身來造,乃入之。信拜於床下,王佯風疾不能言,信曰:「殿下無疾,有事當以告臣。」王復曰:「我真有疾不能言也。」信復曰:「殿下不以誠語我,今朝廷以敕令信擒王,果無意乎,信當執獻。如其有意,當以告我。」王見其誠,不覺下拜,曰:「子救我一家之命。」呼為「恩張」。乃召姚廣孝共謀靖難。語未幾,簷瓦飄墜地碎,王以為不祥,不懌。廣孝曰:「祥兆。」王罵曰:「子又妄言,若如此何祥為?」廣孝曰:「祥也,天欲易黃瓦耳。」是日謀乃定。

○王璋

璋,河南人。永樂中,為右都御史。時有告周府將為不軌者,上欲及其未發討之,以問璋,璋曰:「事未有跡,討之無名。」上曰:「非汝所知也,兵貴神速,彼出城則不可為矣。」璋曰:「以臣之愚,可不煩兵,臣請往任之。」曰:「若用眾幾何?」曰:「得御史三四人隨行足矣,然須奉敕以臣廵撫其地乃可。」遂命學士草敕,即日遂行往。黎明直造王府,周王驚愕莫知所為,延之別室,問所以來者。曰:「人有告王謀叛者,臣是以來。」王驚跪,璋曰:「朝廷已命大帥將兵十萬將至,臣以王事未有跡,故來先諭,事將若何?」舉家環哭不已。璋曰:「哭亦何益,顧求所以釋上疑者。」曰:「愚不知所以出,唯公教之。」璋曰:「能以三護衛為獻,無事矣。」從之,乃馳驛以聞。上喜,璋乃出示曰:「護衛軍三日不徙者處斬。」不數日而散。於是令其下為微行,有司有貪酷者處以極刑,人情震讋。

歸省,其母為具,坐中以本州知州為托,璋曰:「公法不可私也。」頃有丐者至,母以餕與之。明日至府,御史以餕獻璋,即丐者也。璋曰:「吾■〈言冏〉事亦當如此。」其母自璋去遂臥, (「其母自璋去遂臥」,原無「璋」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不復言亦不復食三日。從者以告。璋性至孝,馳往跪問,母終不言亦不食。璋知之,曰:「得非以知州之故乎?當聞於上,為母赦之。」其母始言始食。

○建文

太宗師至城下,文闔宮自燔死。然或傳實自火逃出。或傳蜀府兵來赴難,竊載以去。然莫察其實,故遣胡濙廵行天下,以訪張仙為名,實為文也。終是莫知所之。後至正統間,有御史出巡,忽一僧當道立,從者呵之,終不避。問之,乃獻詩云云。詢之,乃文也。御史奏之朝。詔廷臣詢,亦不察虛實,後卒于中云。其詩曰:「流落江南四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緑,野老吞聲哭未休。」

○鐵布政二女詩

鐵鉉,色目人也。建文中,為山東布政。文皇靖難,師至城下,攻之百方,隨機設變,終不能下。以礮擊其城,城將破,鉉書太祖高皇帝牌懸城上, (「鉉書太祖高皇帝牌懸城上」,「牌」原作「碑」,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師不敢擊,鉉終不下。後姚少師獻計曰:「師老矣,不如舍之而去。」文皇正大統,擒鉉至,終不屈,被殺,其家屬發教坊司為娼。始有二女,入教坊數月,終不受辱。有鉉同官至,二女為詩以獻。文皇曰:「彼終不屈乎?」乃赦出之,皆適士人。長女詩曰:「教坊脂粉洗鉛華,一片閑心對落花。舊曲聽來猶有恨,故園歸去已無家。雲鬟半綰臨粧鏡,雨淚空流濕絳紗。今日相逄白司馬,樽前重與訴琵琶。」其妹詩曰:「骨肉傷殘產業荒,一身何忍去歸娼。涕垂玉筋辭官舍,步蹴金蓮入教坊。攬鏡自憐傾國貌,向人羞學倚門粧。春來雨露寬如海,嫁得劉郎勝阮郎。」

○平都司

平寶兒,不知何許人。建文中從軍與王師戰于白溝河,寶兒槍幾及上,馬忽蹶,乃免。文皇既正位,問白溝之戰,窘我者為誰?或曰:「寶兒也。」召至問曰:「前日之戰,汝馬不蹶,其殺我乎?」寶兒曰:「殺之。」上命左右縛出斬之,將至市,復曰:「忠臣也,赦之。」命為


202《王文恪公笔记》(明)王鏊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福建省漳州中考质检地理试题及答案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