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伦理性研究(3)

2025-04-28

  至于刑法分则的规定,多达430余个的罪名超出了本文的分析必要。仅以自然犯中的故意杀人罪和行政犯中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为例。各个国家刑法中都有故意杀人罪,成文法国家一般表述为该罪名,习惯法国家往往表述为蓄意谋杀罪或者轻率杀人罪,名称不同,实质一样。这说明全球都把“不得任意杀人”作为一项义务的道德。富勒说道:“不得杀人这一道德禁令无需以任何完美生活图景为前提。它只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平凡的真理之上: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任何可以想象的愿望的道德便都无从实现。”{2}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其中辽阔的西部疆域则以游牧文明为主,市民化的程度很低,公民化的历程才刚刚开始,因此,随意向大地、江河湖海倾倒废旧物品、排放污水是国民的习惯,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这是一种正常的、符合大众伦理道德的行为。同时,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使人们疏于节约资源和能源,于是,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刑法》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把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特定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规定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把擅自进口废物、非法处置进口的废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把非法狩猎行为,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其制品的行为,滥伐、盗伐林木的行为,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把过去司空见惯的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模式,就被称为行政犯。如果说自然犯是先有社会伦理基础后有刑法规定的话,那么,行政犯则是立法者把政治伦理通过刑事立法转化为一般社会伦理的结果。经过20多年刑事司法的教育和引导,很多公民已经树立了不得猎捕珍贵野生动物,不得盗伐林木,不得破坏环境的新的伦理观念。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现行《刑法》与人类理想的道德境界,甚至与全球已经形成的共同伦理还有一定距离。

  (1)在刑事责任上,没有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智决定了国家应当对其采用以教育为主的刑罚手段。无期徒刑又被称为终身监禁。无期徒刑的适用,将给未成年罪犯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监狱的交叉感染很容易使可塑性很强的未成年人受到精神和心智的污染。特别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被判处无期徒刑,无疑意味着给其父母、家庭带来生活的绝望,激发他们对政府和社会的对抗心理,引发社会矛盾。因此,一些国家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不适用无期徒刑或者终身监禁。

  (2)死刑设置过多,死刑适用过滥。尊重人权自然包含了尊重人的生命的内容,人道主义必然要求把人区别于动物。人道主义的政治伦理要求国家善待自己的国民。因此,死刑虽然有报应主义的伦理基础,但泛滥的报应主义,既与功利主义的刑罚目的相冲突,也违背人道主义的政治伦理。正因为如此,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人类自相残杀悲剧的国际社会毅然掀起了限制和废除死刑的浪潮。经过近50年的努力,截至2003年元旦,全世界已经有97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废除了死刑{3}。在保留死刑的83个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死刑罪名都在20种以下,并且许多国家的死刑仅仅适用于谋杀、叛国等重罪{4}。据大赦国际的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5月,世界上已有89个国家与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9个国家与地区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仅保留军事犯罪或者战时犯罪的死刑;至少42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即过去10年内没有执行过死刑,并且确信不再执行死刑或者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不再执行死刑);仅有56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对一般犯罪还规定有死刑,并且在过去10年实施过死刑{5}。短短数年,即有如此大变化,可见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阻挡之大趋势。

刑法伦理性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试论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