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常德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只有占全市人口近80%的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总体来看,目前常德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可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二、加快推进常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常德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但新农村建设资金仍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从总体上看常德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一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62亿元,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4.73亿元。但由于常德农村人多地广,新农村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首先是乡村两级债务严重。绝大多数乡村没有企业,仅靠县财政拨给的人头费和办公费运行,乡村两级运转非常困难,特别是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债务,更是因缺乏来源而无力化解,成了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造成乡村经济困难,基层党政执政能力减弱。据调查,目前常德农村乡村两级负债面在88%左右,乡镇平均负债达400多万元。二是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有限。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没有向农民收费项目,办公益事业全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但实践中一事一议绝大多数议不成,很难办成一件事。比如“村村通”工、学校修缮改造、义务兵补贴等筹资筹劳项目,一事一议时只要有几个人反对,就得搁浅,或即使议成了,也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常德2006年计划完成通村公路500公里,按每公里20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100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600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资金缺口就高达4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过大。近几年常德为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的配套资金总额增长过快,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常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但集体经济发展仍不平衡。近年来,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9.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72.9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322.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9元。但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还相当薄弱,可支配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太少;农民收入增长点少,农民收入增加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生活还不够宽裕,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