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全面推进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快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步伐。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首都教育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首都高校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重点学科,办好良乡、沙河高等教育园区。
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扎实推进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抓好特殊教育,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市民学外语活动,努力构建学习化社会,推进教育现代化。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龄人口工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发展预防保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医疗急救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新型社会医疗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着力培育竞技运动一流项目和拔尖人才,力争在“十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创造良好成绩。
积极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舆论氛围。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心创造首都文化品牌,创办一批社会效果好、国内外知名度高的精品节目、栏目;创作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力作;完成一批重实际、高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有序。
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整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北京人”为主线,继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搞好双拥活动和军民、警民共建。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着眼于“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关系首都形象的重点地区、行业、窗口、人群抓起,从一件一件实事做起,继续抓好语言、礼仪、服务、环境、秩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综合文明素质,展现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首都文明新形象。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首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高度的民主,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秩序,稳定的环境,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努力建设民主法治之都、文明有序之都、安全稳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