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营养型食品消费模式已基本形成
经济大发展极大地繁荣丰富了市场,食品供应花样翻新;牛奶成了日常消费品;五谷杂粮的身份超过了白面、大米,成了丰富百姓餐桌的“香饽饽”;面包、汉堡包等西餐也摆上了老百姓的饭桌;肉、禽、蛋、水产品充足供应。随着大棚技术的发展,新鲜蔬菜四季不断,南北水果四季飘香。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讲营养,讲均衡,讲科学,讲多样。家庭在外订餐、亲朋好友聚会用餐在酒店消费,已是常事。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家吃年夜饭已成为饭店宾馆的最大商机,常常是提前爆满,供不应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1992年50.5%下降16.7个百分点,肉禽蛋水产品类已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第一大项。糖烟酒饮料类、干鲜瓜果类、糕点、奶及奶制品、蔬菜类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居民在外饮食消费的次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2.衣着:追求时尚,展现风格,超前意识增强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山西城乡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开始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款式新颖。面料高档、名牌服装越来越受到居民青睐。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达1137.7元,是1992年236.44元的4.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2%。2008年农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也达到276元,是1992年64.61元的4.3倍。这些数字里蕴藏着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衣着来说,由于改革开放和服装市场繁荣,各类时装琳琅满目,品牌服饰专卖已成为质量信誉的象征,高档的质地和新颖的式样已成为人们衣着消费的亮点,个性、时尚的服装已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风格。
3.耐用消费品:高档时尚,升级换代快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最大的变化是耐用消费品档次不断提高,家庭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迅速增加,升级换代明显加快。一些新潮高档、功能齐全的产品,如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空调器、影碟机、微波炉、液晶平板彩色电视机、数码相机、家用电脑等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选择。2008年,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为136.39部,而且已换代更新为功能更多、档次更高的手机;照相机每百户拥有量为26.24台,比2000年增长了33.63%。轿车作为家庭消费的新亮,走进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彰显出家庭生活的富裕和现代气息。2008年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每百户拥有量为8.40辆。是2005年的2.68倍,增长168.4%。家用电脑每百户2000年为6.23台,2008年增加到47.21台,年平均增速为133%。住房、电脑、汽车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新“三大件”,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追求的目标。
农村居民生活耐用消费品变化最大的是彩电、洗衣机、冰箱、手机。2008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冰箱23.05台,比2000年增长123.1%,移动电话78.81部,而在2000年,农村每百户移动电话为零,短短几年之间,一半以上农村居民拥有移动通信工具,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4.居住:居者有其屋,住房更加宽敞舒适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城镇居民拥有一个成套、舒适和宽敞的住房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1992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9.93平方米。90年代后期,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了对居住条件改善的投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5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17.57平方米。增长了1.8倍。从发展的层次上来看,住房是家庭消费的大宗支出。经济条件好、收入高的家庭已不满足购买的福利房,而是投入积蓄购买环境好,面积大、设施齐全,服务好、装修一新的新居。有的甚至拥有了第二套住房。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居住支出人均达到1250.9元。比1992年的60.66元增长19.6倍。农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2008年达到486.8元,比1992年的64.61元增长7.5倍。
5.医疗保健意识增强,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