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元,比1952年增长175.4%,扣除物价上升因素,21年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18.5%,平均年增长率4.6%。1978年全省农民纯收入为101.6元。比1965年增加了15.2元,增长率为10.67%,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3%。
(二)城乡居民生活不达温饱,消费以生存为基本特征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山西城乡居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总的来说步伐比较缓慢,没有摆脱贫困。主要表现为:
1.生活消费水平低,增长十分缓慢。1954年山西人均消费支出为70.3元,到1978年才达到人均90.64元,即使不考虑物价因素,年均递增速度也只有1%。
2.消费结构呈现较明显的贫困特征。1952年城镇居民有90%的消费支出用于生存资料,特别是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高达67.8%,到1978年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仍占总支出的55%左右。1954年,山西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收入的68.2%,到1978年仍高达67.3%。这说明山西城乡居民在此期间的生活消费是以生存为基本特征。
3.食品短缺,营养不足。处于贫困阶段的城乡居民,虽然食品、衣着消费份额很大,但消费水平并不高,从食物中摄取的主要营养成份明显不足。
4.衣着以保暖为主,结构单一。在城乡居民填饱肚子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衣着消费水平自然不高。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47.6元。比1954年16.7元增长30.9元,平均年增长率为4.3%。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不到14元,比1954年增长了38.5%,年均增长率仅为1.3%。这一时期,城乡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主要是满足保暖的需要,无力考虑花色品种。“一件棉袄穿六冬”的现象在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中相当普通,与食品消费一样,是生存型的消费。
5.农村居民住房主要以土窑洞为主。住房消费以遮风、挡雨、保暖为基本特征。
二、改革开放成果初现,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的发展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传统桎梏和束缚,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带动了消费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一)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1978年与1952年相比,改革前的26年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翻了一番多。而从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时间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多。1978年到1985年8年时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1.4元增加到595.3元,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2.8元,可支配收入又翻了一番多,比前一翻番所用的时间缩短了两年。
2.城镇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从解放初期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是职工的工资性收入,职工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95%左右。经过14年的改革发展,职工工资收入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明显减弱,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非工资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从1978年到1992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93.3%下降到1992年的75.4%。1987年以来,国家将租赁和承包责任制引入企业管理,并积极扶持个体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先富起来,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城镇居民就业结构趋向多元化,收入渠道增多。非工资性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迅速上升。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非工资性收入为395.31元,是1978年的19.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6.8%。非工资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6.7%左右一跃上升为24%,形成了工资收入加工资外收入共同支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