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解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市场商品不丰富,城镇居民收入也较少,因此在消费水平上把吃饱、穿暖作为人们的基本消费标准。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302.59元,比1978年的275.4元增长了4.73倍,比解放初期1952年的93.3元增长13.9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2%。城镇居民在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到1992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13.8%,是1978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的6.75倍。
(二)农民生活整体步入温饱,开始向小康迈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山西农村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慢的境况。特别是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199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01元,比1978年的101.61元增长了6.2倍,年平均递增速度高达14.6%。同时,农民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70.9%下降到1992年的31.13%。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5.6%上升到1992年的62.8%。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978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78年到1992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90.64元增加到492.9元,增长了5.4倍。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吃、穿、住、用等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的货币性支出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食品消费的货币性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这表明农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正在向商品化、市场化的消费模式转变。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量的成倍增长和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表明山西绝大多数农民已越过求生存、求温饱的消费模式,继而转向数量、质量并重的消费新层次。同时,农村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67.3%下降到1992年的56.9%。农村居民在衣着、教育娱乐、医疗、通信方面的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长期以来以“吃”、“穿”为主的不合理消费结构得到了改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扭转。
在这个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降到了60%以下,这表明山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从总体上已经脱离了贫困,进入了温饱阶段。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三、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后,山西一方面加快了对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省经济的发展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和束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尤其进入新世纪,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全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大,经济总量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大幅上升,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创造了雄厚的基础。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蓬勃展开,全省城乡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城市、农村面貌和城乡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