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4.36元,是1992年1622.83元的3.8倍。2006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27.7元,2007年又创新高,达到11565元,2008年继续保持两位的增长,达到13119.1元,增长率为13.4%。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2年增加了8.08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5.0%。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97.2元。是1992年的627.01元的6.5倍,年平均增速为13.2%。这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2.城乡居民收入向多渠道、多元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成份向多元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经济活力的增强,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平台和就业机会,也拓宽了增加收入的渠道。人们改变观念不再单纯追求“铁饭碗”,青睐“国企”,而是适应市场变化,大胆投身到非公有制经济中寻找挣钱多、收入高的行业就业。农民兄弟除了农业生产、家庭经营外,也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进城务工,寻求更多机会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人们在富裕之后,对家庭财产和储蓄资金注重管理和投资,使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了一个多渠道、多元化增长态势。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到13859元。其中:工薪收入为9019.4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5.1%。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983.2元、202.3元、3654.1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2008年,山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13.5元,比1992年增长8.8倍,年均增速为15.2%。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31.1%上升到41.8%。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家庭性经营收入为1986.4元是1992年的5.05倍,占农民纯收入的48.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此外,政策性因素也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屡创新高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总体呈现出健康稳定的发展格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连创新高,2006年、2007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分别为42.6万人和45.3万人,2008年突破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6%以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571.5万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1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441.8万人、312.15万人、260.99万人、148.34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75.16万人和93.71万人。2008年全省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了83.7%,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0.4%。
社会福利、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逐年增多,全省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不断增加。总的看,这些年来,山西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乡居民生活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大大改观,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8806.6元,是1992年6.8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达到了3097.8元,是1992年6.3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