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优、特、新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的品牌。一是加快发展印刷发行业。充分发挥印刷企业在我区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力量,推动印刷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朝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并带动印刷业设备会展、器材销售、技术管理培训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加强印刷业与出版发行单位的联合,探索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做强出版印刷发行区块,打造“印刷之乡”。二是优先发展文体娱乐业。利用我区演出、音像、娱乐、体育健身市场相对繁荣的优势,进一步激活潜在的生产力。加大宣传、策划、营销力度,组织文艺团体来路演出,培育市场消费主体;加强对音像、娱乐市场的正确引导,促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发体育健身的新兴项目,培育一批综合性大型健身娱乐场所;加快体育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健身器材、球类、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十里长街、世纪广场、南山生态旅游区、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文化资源,建立旅游网点,开辟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根雕、古旧家具、工艺品和民间艺术品等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文化产业之一。四是大力发展文教培训业。充分利用各类业余学校、演艺团体、文化馆的师资、场地、设施,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文化艺术培训,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上来。建立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逐步实行公益性文化招标采购模式。探索国有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文化产业,使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招标经营,委托管理,部门监管。加快影剧院改制的步伐,着重做好文体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海宁体育馆的管理模式,探索、推行租赁(托管)、参股、合作等经营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利用率。
4、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正式出台文化产业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文化企业,减免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直接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进口仪器、设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区文物保护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免收第一道门票营业税。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的优惠政策。对民间巨额投资的文化企业,正式运行一年后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总部在我区且有一定规模的连锁(直营)企业,如新增拥有较大营业面积的网点,开业后给予相应补助;连锁企业在农村的连锁(直营)店,根据投资金额和营业面积大小给予适当的补助。三是土地优惠政策。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公益性文化单位转让、开发土地获得的级差地租,应全额返回文化单位用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四)、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努力构建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中心体系的建设,建设文化中心,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步伐。加快区图书馆、游泳馆、体育训练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二是不断改善居民住宅楼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区需相应建成配套文化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充分考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应择地重建并不小于原有规模。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信息体系。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培训中心以及流动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提供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