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普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缺乏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叫得响、打得出去的文化品牌。文化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对文化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包装、推介、提升、打造的意识还不强,缺少善营销、懂文化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
6、文化体制改革相对缓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转变职能,还未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新意识、产业化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缺少与市场的接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加快推进我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着重做好“三个结合”:
——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结合。既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富有路桥地方特色的文化,又要坚持博采众长、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实践,积极借鉴中外文明的先进成果,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路桥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的结合。文化建设既要加强对规划、任务、制度、资金、设施、设备乃至评估体系和监测体系等外在文化的建设,又要以人为本,加强对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塑造等内在文化的建设。外在的文化是刚性的,内在的文化是柔性的。刚柔相济,重在积累,重在长效,才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文化产品既是精神文化产品又是商品,文化建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既要承认文化的经济价值,鼓励合理的利润追求,又要反对把利润追求当作唯一、把经济效益的好坏当作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具体来说,加强我区文化建设应致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路桥人文特色,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路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追寻这一方古老土地的渊源,可以列数方国珍、陶宗仪、李诚、杨晨、陈安宝、柯璜、陈叔亮等历史名人和以十里长街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源远流长的路桥历史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路桥人的精神故里。延续历史文脉,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路桥人民生命源头的追溯。立足路桥实际,弘扬历史文化,显示当地人文特色,展示路桥文化的魅力,是文化强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重点抓好对历史上各时代文化遗址、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风俗、曲艺、歌谣、谚语、舞蹈、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和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等级标准,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档案。同时,做好抢救、传承、利用的规划,出版《路桥文物》、《路桥史话》、《路桥故事》、《路桥歌谣谚语》、《路桥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名录》等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串联起来;依托摩崖石刻、碑石、墓志、古桥、金属器皿文字、木石雕刻图案等进行碑拓作品制作,展示历史文化的原貌;创建谱牒文化研究会,通过修编家谱,寻宗追祖,重温历史文化的足迹;重视民间曲艺、民间手工的传承和民间风俗的沿袭,使民间文化质朴、本真的意蕴得以发扬光大;通过修复部分名人故居和历史景观,设立文物和历史名人史料陈列馆、书画创作室、民间手工制作室,引进古玩、书画、文具、折扇、传统戏服等文化产品经营业,进一步挖掘十里长街的历史文化内涵。
2、突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背后的支撑,是展示一座城市风貌的内在品质。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进程中,要找准城市建设的历史文脉,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定位。注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避免因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文化内涵的构建,不以历史文化遗迹的湮没来换取新的城市建筑的突起。要以历史文化来贯穿城市建设的脉络,打造以十里长街、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为基础的文化休闲区块;在路桥城区的广场、公园、街角,陈列反映路桥历史文化和路桥人民精神特质,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塑群;在建筑的布局、风格以及标识牌、广告语等各种城市的细节上体现路桥特有的人文精神。只有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才能展示城市独特的风格,张扬城市的个性,才能推动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