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建一个历史文化品牌。设计商都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集凝聚与辐射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载体。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十里长街为活动主线,以传诵历史典故或名人佳话为主题,举办古街场景文艺展演、广场文艺汇演、音诗画大型朗诵会、现场笔墨展示会、征文比赛等活动;立足民间和乡土,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庆,举办面向广大群众的民间才艺演示会、民间才艺擂台赛等。二是注重兼容性和覆盖面。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融合到商都文化节中,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面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三是强调稳定性和连贯性。要把商都文化节办成一年或两年一次定期举办并持续进行的文化节会。通过时间的积淀和节会活动对人的潜移默化,使商都文化艺术节成为路桥历史文化的一个品牌。
(二)重视人文教养和传承,增强对文化主体的渗透
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美化大众的精神世界,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的教养与传承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知性,实现文化对文化主体的全方位渗透。
1、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诸如刚正不阿的节气、内省修身的自我观照、厚德载物的情怀、贵和持中的和谐等等。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加强大众的人文教养,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广泛深入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文化寻根,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流。青少年是文化主体的重要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要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依托学校的阵地,在学生中经常性地开展古诗词及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讲解和结合要义的实践活动。同时,在中小学开展路桥乡土教育,将路桥民间文化丛书列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组织观看路桥历史文化拓碑展,举办路桥民间文化知识竞赛等,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2、经典文化的渗透。相对于流行文化,经典文化具备了精致、纯粹的质地和高层次的美感,更具感化人的作用。要抵制流行文化中部分消极因素的侵蚀和劣质文化产品的冲击,必须加大经典文化的渗透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承载和辐射功能,扩大经典文化的覆盖面,营造“书香城市”的氛围。依托各类文化阵地,举办经典文化系列讲座、经典文化丛书阅览周、读书征文、读书报告会、名曲名画欣赏及古玩鉴赏讲座、文化艺术沙龙等文化活动,借助广播电台、电视传媒,进行经典文化的传播,使经典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开设中小学生美学课、艺术课等,让经典文化润泽和渗透下一代的心田。
3、家庭文化的渗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以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深化家庭道德内涵、知识内涵和审美内涵为重点,运用家庭成员并进、邻里之间互动的方式,面向社区开展以教育人、以文怡情的家庭文化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人文素养的积淀,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1、立足路桥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并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对媒体、印刷、演艺、体育健身、文教培训等文化资源进行多方整合,合理开发,提高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扶持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实力的龙头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路桥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