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4)
2025-04-30
加快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成安阳市图书馆新馆,使之实现文献的数字化、缩微化、文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我市的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并于2008年争创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市县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馆的设施标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
4.文物和博物馆事业
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新体制,使文物保护和利用成为我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加强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从*年到2020年,要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控制建设区的协调建设,将殷墟保护区建成集文物保护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文物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凸现文物遗址的表现力度,增强遗址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立殷墟文物保护信息监测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调控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文物深层次内涵,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文物开放单位的管理,制定文物利用规划,创造优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处理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产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建文旅结合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使我市文物发展事业与我市文物大市的地位相适应。文物综合开发利用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完成安阳市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大力推进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职能,提高陈列展览的科学艺术水平,为社会奉献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利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力量,建设区域性、专题性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和博物馆的知名度;加强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造就一支过硬的文博工作队伍。
5.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繁荣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促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法治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为发展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文化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单位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我市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发展,鼓励和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少年儿童的演出,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演出团体、艺人来安演出,提高我市演出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殷商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加强音像市场宏观管理,着力培养音像品牌企业,到2010年,连锁门店占全市连锁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总量的50%以上。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建设、完善全市技术监管网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形象;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市网吧总量的55%左右。深化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鼓励电影发行、放映一体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订切合实际的娱乐业发展规划,大力倡导特色经营,推广量贩式等新的经营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和管理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以繁荣市场为中心、以调整市场结构为重点,推广艺术品经纪、代理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