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
2025-04-30
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城市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没有保障,城乡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有的缺项,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影剧院设施陈旧,全市影剧院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陈旧设施,加之影剧院市场萎缩,影剧院的放映收入和效益下滑严重,全系统350名职工生活困难。
——文化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亟待研究。
——文化体制、机制不活,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目标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艺术创作与生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发展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村镇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植开拓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的文化强市。
(三)目标和任务
1.艺术事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艺术创作“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争创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奖”。强化艺术生产的市场意识,重视市场操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选题论证,把剧目生产、演出与市场运作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并注重音像、影视作品等后续关联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
坚持“三并举”方针,突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创作。加强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积极继承和发展以崔派为代表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加强剧目建设,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积极参加全省、全国戏剧大赛活动,力争每年都能推出新人、新作,五年内打造出一部舞台精品剧作,力争获得国家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