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观后影评以及观后感悟(共15篇)(4)

2025-11-04

《使徒行者》第一部的电影剧情就只能用“还行”来形容,所以并没有对第二部抱太大希望,然而还是没想到整部电影会混乱到这种地步。

首先要吐槽的就是片中恐怖分子的设定,电影开头就展示出了恐怖分子的强大能量,威胁上市公司董事长在闹市飙车撞人制造恐慌,影响金融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人口贩卖;在世界各地掳掠儿童,进行训练,并让他们打入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警队中,甚至安排他们担任警队高层的职位。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恐怖分子,他们最机密的网络,被一个当记者的二手计算机玩家随意蹂躏,说入侵就入侵,说上锁就上锁,操作敌军网络如进出自家后院,好吧,编剧就是这么任性。

还有电影里张家辉和古天乐的兄弟情,只有开头几分钟匆匆交代了一下,之后一晃过了三十年,很难想象三十年都没见过面的两人,还会对儿时的感情能有什么深刻记忆,片中两人三十年后再次相遇时的深厚感情,实在很难让观众信服,更无法让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电影结尾处的剧情更是彻底失控,变态杀手在一番车辆追逐戏中侥幸生还,觉得用结果二人不过瘾,偏偏要拿起刀拍一出动作戏,最后被二人反杀,俗套的让人无语。

除此之外,电影中充满了各种战、车站、斗牛战等无意义的商业元素,让人莫名其妙。剧情上唯一值得称道的,恐怕只有开头十几分钟的谍战戏了,有网友说这部分抄袭了《碟中谍》,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说编剧连抄都没有抄好。

篇10:电影《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的观后感悟以及长篇影评

首先,无论是儿时回忆、还逝天乐认出张家辉、张家辉问的那句“你不记得我了?”、熟食市场里的反转暗号,全程以魔方作为线索,剧情紧凑,就连孤儿院里一同对抗小胖子,都是为结局里拼着最后一口气共同对抗反派做铺垫的。全剧都没有多余镜头。

其次,关于人性,开头张被绑架危机时刻古的那个回头,说真的换了是我,再好的朋友我也做不到回去救他。

多年后古暴露黑警身份,张提出想再给古一个聊聊的机会,上司表示明白儿时回忆可贵,但多年过去了,根本无法肯定古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张义无反顾,这份信任真的是我非常惊讶。

明明是为了回头救张,才被带进了惨无人道的特工训练营,但逝自始至终都没有恨过张,这点其实我挺不可思议的。

西班牙,boss对张下了追杀令之后,古在没有确认自己女儿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站出来救了张,嗯,很触动吧。

【有的人可能觉得人物刻画太理想化了有些脱离现实,但是我觉得电影本身就是为了治愈+弥补】

整部剧都很揪心,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剧情紧凑,真心推荐。

篇11:2019电影《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观后影评及观后感

使徒:肩扛使命,传播福音;行者:不屈坚毅,践行真理。

事实上,使徒和行者是两个隶属于不同宗教的词汇,尽管两个词在各自宗教中所行的职责十分相似,但在理解上仍有着不小的差别。但那不是这篇电影的重点,我们大可一笔带过,使徒强调的是他的使命即命运,而行者则更注重为目标付出的具体行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么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想要对使徒行者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彻底的了解话,那理解使徒行者这一词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在电影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到这个词的形式。

影片的开始是两个小男孩,不同于其他的同龄人,他们拥有着令人乍舌的天赋和智力,尤其是在拼凑魔方这一方面(魔方在本片中更多的是充当起了道具的作用),两人逐渐从较量中产生了友谊,成为了好友。在这里,天赋首次被展示出来,两个人在魔方上的天赋的影响绝不是仅仅一个事实那么简单,对魔方这一道具的运用基本上穿插了整部电影,连接上了许多常人想不到的点。如此看来,这个天赋就是十分敏感的了,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说,魔方的天赋就是他们成为使徒的标记;当然,单凭一个天赋就妄下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故事不会让这两个小孩一直拼下去。

他们被抓了,好巧不巧,被抓的就是他们(也可以理解为总部看上了他们傲人的天赋),故事也是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情节撑起来的。总之,少年古天乐为了救少年张家辉而被抓了,从后来的闪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经历过了许多许多的不友好回忆。从他们在山上被抓的那一刻启,故事正式开始,相呼应的,使徒这个概念也被正式确定——这两个小男孩就是使徒,而这是个关于使徒的故事。

使徒的问题接下来还会提及,但使徒是个身份,故事不仅要有人物,还要有动作。他们是使徒了,可他们究竟是怎么成为行者的呢?

在展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悲剧案件后,人物开始一一出现,首先是黑客组合(以下简称男黑女黑)中的女黑被追杀,接着bang!天空一声巨响,渣渣辉帅气登场,且一登场就出尽了风头,昭告全世界:我是警察。随后出场的是同样爱耍酷的吴镇宇,这是故事中第二次的关系连接。

在短短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发现了两者是挚友,也仅此而已,随即,女黑便抛出了个重量级炸弹——有内鬼,这是第一个观众暂时有推测却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推测是因为古天乐实在太像个坏人且他和渣渣辉隔墙对视的那个场景太过迷惑了。不管你熟不熟悉使徒行者的套路,相信此时你都已经可以将古天乐和张家辉与开头的两个小孩画上等号了;无法证明是因为这两个交谈起来又好像认识以旧但一点不熟。

既然提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长官指派这三个人共同负责追回女黑所指的硬盘,而在路途中,张家辉也向古天乐自证并试探,结果匹配失败,不过据后来的发展看,古天乐此刻早已知晓张家辉身份。任务的执行过程毫无新意,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过程中吴镇宇的表现,在有限的时间中发挥出来无限的张力。电影的第一部分到这里基本结束,吴镇宇暂时退场歇息,接下来是古天乐和张家辉的大型认亲现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这里给出了一个转折,在双方的关系中,将古天乐放在正义的一方,而张家辉则是反面。但当观众还没完全接纳这个关系的时候,转折就被翻转了,突然蹦出来了一个神秘机构又将张家辉洗的白白净净,第二部分从这里开始,故事焦点集中于两人之间的强大对立,场景也接踵而至,此时观众已完全了解了两人的身份,准备看一场精彩的对立大战。但是(又是但是)吴镇宇看起来好像已经坐不住了,怎么都得出来向大家展示下自己的存在。吴镇宇的出现使这个场景走向了两个极端,好的觉得好,不好的觉得不好。批评的来源是吴镇宇饰演的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他并不在使徒的范畴内,而好的认为吴镇宇的出现制衡了两人间拨弩张但张力仍然空乏的尴尬。从某种角度来看,吴镇宇的死和他的话语都更加坚定了两位使徒的信念,这就是吴镇宇作为行者所实现的目标。

三人对峙这个名场面隐藏了太多的伏笔,这也导致了后来在西班牙交易的时候张家辉突然“涨价”的突兀。好在,这个突兀很快就在一系列戏剧化的运镜中解决了,在这个场景中,女黑牺牲了自己,并帮助警方完成关键一击。第二部分在这里结束了,事实上,故事在这里也随着董boss的死结束了,使徒们凭借他们高超的智慧和技巧成功完成反戈一击,一个非常形式主义的结局。

但是电影的名字是使徒行者,而且如果影片以使徒的身份结束的话,那大概会坏评如潮,为了升华电影,为了突出重点,所以有了第三部分,有了那一场激烈的生死追逐(其中与奔牛节的结合十分有创意)。我想把重点放在最后在破败神殿中的那个场景,张家辉为救古天乐而被戳了个大洞,并相互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发言,可是邵氏电影又怎会如此善良呢?为了成为行者,光有内心的纠结太弱了,观众必须看到些实质的具有超强冲击力的镜头,因此必须要血腥,必须要够狠(但把反派塑造成神经兮兮实在是有点过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仪式感!帅到犯规的张家辉倒下了,狠到犯规的古天乐倒下了,神经兮兮到犯规的反派也倒下了,而作为自然的造物,最终的胜利者是头蛮不开心的牛牛。

这些大致就是对电影结构的基本分析,现在说说细节。

首先,为什么要有吴镇宇,他为什么又死了?吴镇宇的存在将二元对立转换为了更为平衡的铁三角,三角的存在就是为了制衡,而影片第一部分中,两位使徒仍然处于不敢相认的状况,在这种——观众,角色,背景三方未知的情况下,如果还要顽固的坚守更需要冲击力的二元对立效果可能不好。相对应的,在前期,有关吴镇宇的信息给的比两个使徒还要多,其主要目的就是如此。而吴镇宇也死于这个原因,在三方全知的情况下,故事需要迎来更有冲击力的高潮,因此保守稳固的三角形就必须变为二元对立。

既然谈到了二元对立,就在往下说,我可以大胆的说,这部电影就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而三角形不过是一个过渡罢了。片中不乏相互对立的物品和概念。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想到很多,我就不细举例子了。重点是,为什么是二元对立?对于中国人来说,二元对立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阴与阳,阴阳学说本身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当我们回顾中国的哲思历史时也会发现,具有宽容和两面性的思想往往能在中国生存下去,而那些极端的独断的思想基本活不长久。对于我们来说,在民族精神中,我们就追随着一种如此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最好的体现是在无间道中,这种好与坏,善与恶的强烈的伦理冲突也构成了所谓的一些港片经典套路(比如前些年的寒战)。而港片也因此被限制住了自己的视野,所有的变革都产生于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再难有胆量去挑战这个舒适区外的类型.....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行者怎么体现的?

文章刚开头的时候我就给出了我认为的行者的定义:不屈坚毅,实践真理。自然的,作为佛教的思想,行者更注重的一定是实践性,更是一种伦理学(而不是像使徒那样更贴近本体论)。对于行者来说,吃苦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吃苦就是行者对自我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我们要对电影中的痛苦的地方十分敏感,集所有痛苦和矛盾于一身的头号悲惨人物就是古天乐,他是本片最能代表行者身份的。童年时期的不人道遭遇使他一生都沉浸于悲痛,电影中导演用了一系列的蒙太奇来凸显古天乐的痛苦和绝望,向我们揭露了他极度冲突的内心世界,他也试图自杀,却因为还留有牵挂而未遂。而对家人的意念恰恰就是古天乐在成为行者的路上的最大阻碍和动力,取决因素是动机,他可以完全沦为总部的工具,也可以奋起反击,在此时总部的形象又化身为了一切的开始,化身为了那个使他们成为使徒的概念。往高端了说,总部代表的就是命运,是与命运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这是一个永远也讲不腻的荒诞主义话题,加缪认为要有限度的反抗,可文学不是哲学,古天乐不是西绪福斯。他要反抗,而这就是他成为行者最大的挑战,反抗那个不公的命运,这种对自我的实现才是他需要践行的真理。而另一位使徒张家辉的任务则更为具体:实现自己认为的正义,拯救自己的兄弟。两位使徒,所行之道并不相同,但都是属于自己的路上的行者。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续,什么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部分?

平时常看电影的朋友大致都会分类电影,最基本的分类则是两种:外在逻辑与内在逻辑,或者说,形式主义或是现实主义,当我们看形式主义时注重的自然是形式,反之亦然。但是分类远远不止这些,内在逻辑还可以再分为不同的焦点,教育,哲思,本质等等,外在逻辑也可以分为特效好或是营销号或是时代性强等等。我们要先找到一部电影的核心优点,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形式主义,最往下分,是它的仪式感。此时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一开始对使徒行者的阐述,作为两个宗教词汇,这部电影仪式感不强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因此三人对峙时一定要一起出枪,因此董先生的死法一定要艺术感仪式感兼备,因此女黑牺牲时一定要某种超验的连接仪式感,因此最后两位使徒在成为行者时一定要在所破败的神殿中以最原始的方式搏杀,然后被上帝的造物所击倒。仪式感(或是情怀)在电影中处处可见,而对于这么一部略显仓促的电影来说,这大概是唯一但极为有效的慰藉了。(如果还要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希望可以着重注意下电影中的仪式感)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使使徒之命运,行行者之不屈。”

篇12:港片《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观后点评及观后感悟

讲真,虽然《使徒行者2》相比于前作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续集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不难看出,导演文伟鸿还是在努力脱开TVB剧的套路和它留在观众心里的影响力,试图将《使徒行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电影文本中。

卧底警察,本就是香港电影喜欢去解读和拍摄的角色。

港片多警匪,其实是香港这座城市地方特色文化的集中反映。香港地方不大,人员密集,19世纪末租借英国,1后才回归祖国,使得这个资源缺乏的小地方滋生黑帮匪患,有匪必有警察,这其实也给香港警匪片提供了天然土壤。而《使徒行者2》中三雄并立的角色设定,在港片中也有不少。不同的是在其他港片中,很少有本片像张家辉和古天乐这种兄弟感情的单纯诠释。

下一篇:关于长津湖观后感(共20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