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精选」
土豆是明朝传入的中国,玄奘大师在峰燧吃到了。苹果是清朝传入的中国,大师的马在高昌吃到了。是高昌王请玄奘大师讲解《仁王般若经》,而非大师主动请缨。相反,大师是怀疑此经的真伪的。在印度,玄奘大师的梵语不知不觉变成了印地语,然而印地语在当时还没有成型。
无遮大会时,玄奘大师书写的《破恶见论》居然是用的天城体,而此字体在当时亦未成型。无遮大会并非逛庙会,而是僧俗外道等在一起进行激烈的辩论。出家人是过午不食的,在西行路途艰险时且不论,但大师居然在安逸的天竺吃晚饭。玄奘大师打坐时居然是散盘,还弯腰驼背,看着简直就是睡着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鸡汤教主?三藏法师?
玄奘大师是三藏法师。何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而运用自如的法师,十分难得稀有,并非谁都可以有此称号。玄奘大师在西行取经之前便已精通《涅槃经》、《摄大乘论》、《俱舍论》等经论,且从史料及大师著作可以看出,大师是十分理智且智慧的人,我们旦看电影中是如何表现的。
“天竺在哪啊?”“天竺就在心中。”——那你大老远去天竺干嘛啊,在长安面壁多好啊,“是天意让他的面具摘下的。”——佛教是无神论好吧?
“我是在梦中取经,还是在取经的路上走进虚幻的世界。”——呵呵。还有一点,玄奘大师居然在问别人何为刹那。可能专业外的人不太理解,我打个比方,这如同一个数学博士向别人请教十以内加减法。
四、真实的玄奘
那么真实的玄奘是怎样的?玄奘13岁决定剃度出家时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个宏大誓愿贯穿了大师的一生。私以为,后世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玄奘大师的儒学化翻译。玄奘大师为何要西行取经?唐朝当时的佛教门派众多,但是说法却并不一致。同时,由于来自印度的经论不全,以及翻译的种种曲解,造成了大量对佛法的误读,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关于佛性、成佛次第、如来藏等重要问题当时并无确切答案,而这些问题又是至关重要的,不得不解决。正好当时有位印度僧人在长安讲法,玄奘因此得知那烂陀寺,乃当时佛法研究之高地;其戒贤论师,为精通《瑜伽师地论》之高僧。
所以玄奘大师决定西行取经,主要是为了学习《瑜伽师地论》。回国后,玄奘大师翻译了大量经论,包括小乘经典,唯独没有翻译如来藏系经典。同时,以《瑜伽师地论》作为根本大论,编译《成唯识论》,翻译《大般若经》,由此建立系统而行之有效的修行法门唯识宗。
五、结语
篇2: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
原本没打算去看的。衣柜尚未整理,诸多衣物待洗,内心纷乱杂扰,并无心思观影。因姐姐有多余的票, 不能白白浪费,于是草草收拾一番便去了。
《西游记》的原著小学的时候已读过,电视剧从小看到大,大多情节历历在目。而《大话西游》的无厘头早已深入人心,《西游降魔篇》又是另一番风情,这些年,玄奘取经的故事被各种篡改,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我也不知它最真的样子。影视剧看来看去,不过千篇 一律,大同小异。因此对于该电影并不抱有期待,然而当音乐响起,画面铺开,一个熟悉的冗长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竟是久违的感动,几乎是流着泪看完了全剧。
玄奘克服重重艰险取经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自不必赘述。剧中的玄奘目光坚定,拒绝高义王的盛情,宁死不屈,在沙漠里几度晕厥……我的眼泪像是没有闸门的小溪水,一直流,一直流……这应该只是他取经路上万分之一的艰辛。电视剧里的玄奘懦弱无能,无四位徒弟的保护便寸步难行。但我们都明白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大师兄护师父西去,唐僧肉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神效,没有那么多妖魔鬼怪要抓他,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在神话他,唯独在这部剧作里玄奘是一个人,同我们一样的有情感的人,会怀念,会害怕,会难过,会脆弱,而一人前行的孤苦、恶劣的气候、饥无处食困无处眠才是最大的困难,玄奘用他的坚定和坚持战胜了苦难,终得实现宏愿,如果吸引力法则成立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得佛庇佑。
剧中用一个成语“吸风饮露”来描述玄奘西去的`艰辛,我很喜欢这个词,它原是庄子形容神仙的词语,此处用给玄奘却格外妥帖。每一种伟大必定伴随着沉重,玄奘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人生原本就没有捷径可走,享乐太过轻飘,刹那即逝,而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生命做点什么,才不枉此生。
感谢千年之前的玄奘给我们带来佛法普渡众生,如果你问我佛法对我影响是什么?譬如,当我泪眼朦胧中听到邻座的大叔传来了轻微的鼾声,如果佛法没有感化过我,我可能会讥笑他鄙视他,但是我知道了,因此心里是一样的安宁祥和,这,就是我敬仰佛法的意义。
篇3: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导演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重叙事,还是重意境?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不可能承载太多东西,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充满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人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仓促了,就好像当年的《白鹿原》电影一样。而这也让我更担心另部公认仓促的电影《三体》
篇4: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
4月29日商都观影团在《大唐玄奘》上映当天观看了本部影片,并参加映后的主创见面会。对于《大唐玄奘》这部电影,观影团的小伙伴们还是给了很高的评价。
火舞黄沙的荒漠、树影斑驳的丘陵、草色青青的.绿洲、满目疮痍的旧城……只一眼,就有踏上这丝绸之路的冲动!世界那么大,谁都想看看,可看过要怎样?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可什么又是修行!观《大唐玄奘》最深的感悟如结尾的字幕: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地面,但是声音可以传的很远很远……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意义很有震撼力,从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佛学历史人物玄奘为主角,描写一个人为有一种强大意志力的信仰,走出了去天竺国取经的万里路,在一路上受到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何况是一个人在面对一切挫折与困难,正是他有常人所没有的信仰与意志力,才能到达终点站。在纳兰菩提寺学业有成和游历了各地的寺庙,在回到大唐故土长安城下时,那一刻,玄奘的心痛了,他一走竟走了十九年,那一刹那,秒杀了我内心深处的懦弱和无知。影片剧情讲述了很真实,与西游记里面的片段表演的形式很不一样的,彻底給自己的心灵一次洗礼,值得你我他去观看。大唐玄奘这个影片拍摄的很真实,演员也很好,人物构造的很深刻,里边的风景也很美,文化贯穿的非常好,看的出来为了拍摄这个片子,演员和导演花费了非常巨大的心思和功夫,玄奘始一而终,坚持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心中所需,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一种精神,良心之作。
篇5: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有三美,史美、景美、人更美。影片通过对环境的大量描述,真实还原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再现了玄奘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西游记》是根据玄奘的故事杜撰,围绕《西游记》又衍生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作品。然而归根到玄奘的历史其实并无太多可演义的成分。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无所不包。
影片跟随玄奘的脚步从长安启程,一路经凉州沿河西走廊到达瓜州,从瓜州往西偷渡到唐朝边境第一座烽火台,穿过800里大漠莫贺延碛,抵达伊吾,而后翻越天山冰峰,横穿中亚的大草原,抵达印度。这一路穿过的惊险之地,遇到的特殊地理,“四顾茫然”“途路艰危”不足与外人道。然而危难之中也有欣慰与感激。徐峥饰演的凉州都督李大亮,口嫌体正直地被玄奘壮举感动偷偷放行。罗晋饰演的瓜州太守李昌,“身在红尘心向佛”,对玄奘自是网开一面。蒲巴甲饰演的胡人石磐陀,助其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入新疆,虽后对玄奘起了杀心,也是缘分使然。
影片突出的所有事件都有章可循,《大唐西域记》均有记载出处不大。导演霍建起、编剧邹静之在影片创作中也许因为篇幅原因,也许因为保持情绪的统一性,也许因为其他,将“活国”人伦惨剧、恒河强盗劫持等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也因为此,看过纪录片《玄奘大师》《玄奘之路》的观众再看《大唐玄奘》在故事性上并不容易得到新的满足。不过,不同的文法在表现同样的故事上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与观众产生的互动又是崭新的。如果说这三部作品让我只选一部看,首选还是《大唐玄奘》。
就因为《大唐玄奘》美得不要不要的。纪录片在对古代场景复原和视觉特效处理方面与不差钱的《大唐玄奘》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茫茫大漠的萧索之感、巍峨雪山的壮丽之美以及古印度浓郁的异域风情,在摄像特别是航拍镜头表现得顶级出色。人如蝼蚁,天地不仁。人如蝼蚁,天地不仁。玄奘独自一人在荒漠的前进唯有前进,雪崩之下世人的逃跑与毁灭,历经百难之后终于在绿树成荫的恒河悠渡,此时的感动不仅是剧情还有视觉上强有力的辅助。当玄奘叩过满地鲜花伏在戒贤老法师脚上,镜头是缓慢的,时间是定格的,“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决绝是值得的。
玄奘的精神、玄奘的伟大,配得上被电影用如此的美来尊重。只是,小小的好奇,佛家是如何看待玄奘的执念,看待值不值得,又是如何看待千百年后依旧被歌颂的成就呢?
篇6:《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精选」
观后感一:
很早前知道要拍这个电影,也是不看好,这种电影多半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难以拍得成功。迫于投资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业一些,这样多半会加入很多传奇戏剧乃至情爱等元素;迫于宗教压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点,但是这样就无法获得大量的认可;迫于历史的压力,电影团队历史知识贫乏,也难以认真地请教历史专家而在服装、语言、道具等等方面尽如史实。而拍摄在真俗二界皆有名声的大师传记,人们的预期必然又高,这也算一种压力。如此压力下,能拍可算勇气,但的确难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尝试,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种妥协。
真的拍出来后,徘徊了一阵子,还是看了,也是没忍住。看到有差评,也看到哄抬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可是电影就是这样,一次尝试就是消费了。
一、剧情
传记很难拍,因为要尊重事实的时候,就难以剪裁出剧情,尤其是传主没有什么传奇性,戏剧性的生平时。玄奘大师的生平是有传奇性的,但时间漫长,难以剪裁。况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内容,无法深入,只能就浅层的西行求法经历而描绘。于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经历而描绘,可能会具体而有深度,但深入就会触及佛理,故而难以深入,也只能整体地描绘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势必难以集中,这是取舍中难点。实际电影中沙漠中寻找野马湖一段可看作为高潮,也颇感人。后那烂陀学习阶段颇简略,周游印度段详略难以抉择,回国后的情况是带过的。重点是西行经历。此个人色彩浓,难拍,实际拍的效果也不佳。将来是不是考虑从公路片中借鉴、存在主义电影中借鉴一些拍摄技巧,或许有用。但是存在主义电影和公路片等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认定难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现佛教僧人之精神状态,也很难。如果说以前从动作片上来表现僧人和伦理善恶上是一个创造的话,那么关于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创新呢。除了从动作片打斗上来表现外,还有一些影片从神通上表现,这也是许可的。但这对于玄奘而言,又不太适合,因为他是一个义学僧,少显神通。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风土人情和佛教传说是多,但关于其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几乎没有。要凭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创造公案,很难,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