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共16篇)(大唐玄奘连续剧)(4)

2025-07-13

玄奘在伊吾国看的那段乐舞有点意思。话说敦煌艺术大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表现点,应该多砸点钱。

而无遮大会上的舞蹈就没法说了,能体现出这是一部中印合拍的电影吧……反正天知道那时候印度的佛教乐舞到底什么样。

下面主要吐槽。

唐太宗的圣旨,既然文字都已经出现“门下”,那结尾就别来个明清风的“钦此”了。

玄奘在烽燧的那场戏,饭桌上居然又出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玉米。

莫贺延碛的英文字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那里是哈顺戈壁。

高昌国是汉族政权,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该国的服饰习俗至少也该胡汉参半,而不应该全是胡人的样子。

印度老僧留那么大一把胡子……但是佛经中不少记载都表明印度佛教也反对僧人蓄须,至少不能一把大胡子,可能是要与婆罗门教的瑜伽师相区别。实际上,玄奘西行之处,在当时是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祆教、耆那教、摩尼教)共存的――当然,电影不必表现出这些。

无遮大会上的贝叶经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觉得上面写的不像是梵文……至少不是天城体,倒像老挝文或者泰文。

制作方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小处依然不用心。

题外话:中国佛道两教的伟大故事,适合拍成“大片”的,不止玄奘。以后如果有条件,鉴真东渡、法显航海、慧能顿悟,都是很好的题材。道教方面,丘处机西行止杀的故事没拍好,但张鲁安汉、重阳立教、明成祖营修武当山、王常月中兴龙门几乎无人问津。这一块,其实是富矿。

篇13:《大唐玄奘》观后感

很早前知道要拍这个电影,也是不看好,这种电影多半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难以拍得成功。迫于投资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业一些,这样多半会加入很多传奇戏剧乃至情爱等元素;迫于宗教压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点,但是这样就无法获得大量的认可;迫于历史的压力,电影团队历史知识贫乏,也难以认真地请教历史专家而在服装、语言、道具等等方面尽如史实。而拍摄在真俗二界皆有名声的'大师传记,人们的预期必然又高,这也算一种压力。如此压力下,能拍可算勇气,但的确难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尝试,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种妥协。

真的拍出来后,徘徊了一阵子,还是看了,也是没忍住。看到有差评,也看到哄抬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可是电影就是这样,一次尝试就是消费了。

一、剧情

传记很难拍,因为要尊重事实的时候,就难以剪裁出剧情,尤其是传主没有什么传奇性,戏剧性的生平时。玄奘大师的生平是有传奇性的,但时间漫长,难以剪裁。况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内容,无法深入,只能就浅层的西行求法经历而描绘。于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经历而描绘,可能会具体而有深度,但深入就会触及佛理,故而难以深入,也只能整体地描绘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势必难以集中,这是取舍中难点。实际电影中沙漠中寻找野马湖一段可看作为高潮,也颇感人。后那烂陀学习阶段颇简略,周游印度段详略难以抉择,回国后的情况是带过的。重点是西行经历。此个人色彩浓,难拍,实际拍的效果也不佳。将来是不是考虑从公路片中借鉴、存在主义电影中借鉴一些拍摄技巧,或许有用。但是存在主义电影和公路片等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认定难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现佛教僧人之精神状态,也很难。如果说以前从动作片上来表现僧人和伦理善恶上是一个创造的话,那么关于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创新呢。除了从动作片打斗上来表现外,还有一些影片从神通上表现,这也是许可的。但这对于玄奘而言,又不太适合,因为他是一个义学僧,少显神通。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风土人情和佛教传说是多,但关于其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几乎没有。要凭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创造公案,很难,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影片选择的是从表情上来表达,而表情的丰富往往是没有修行的表现,但过于冷漠无情无表情,却又难以拍成电影。实际影片中主演是纠结于这两种表情之中的,要么僵硬地表现不动心之坚定,要么是稍稍夸张地表现凡夫情感,如哭泣、颤抖等。名演员的选择也是双刃剑,其名气是可以带来一定上座率,但其熟悉的名人面孔必定与传主作为高僧的形象造成违和感。所以从表演上看,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佛家僧人的精神状态,这本来也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修行本是内心感受,实难从外表显明地发现和表现。于此电影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手段来增强表现:语言和事件。

三、语言

显明的语言形式是独白。这是弥补外在表情和事情无法完全突出传主内在精神的缺乏,故而直接从内心独白出发。关键的问题是内心独白的取向是什么?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当传主是一个具有特别精神状态的人,他是僧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有复杂的佛教修学,这些内容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体验到的,所以也难以表演出,即便是书面的写作,也难以从主观的角度表现出。更何况,电影的制作要求短时间内从制作到利润的获取,就更加难以让制作人员体验并创作出此种内在精神状态。所以电影的独白内容是从一个旅行求学的普通人的角度来创作的,如思念母亲,祖国;感恩自然上天恩赐等,其余并没有更多的内涵指示。

对白上来看,主要想表现的是传主弘法利生的情况。涉及到一些佛教义理,没有特别的深入,就通俗电影来看,已经足够了,也不必过于谴责,毕竟有很多压力。有很多批评已经揭示出众多的错误,如在印度时,说梵语慢慢变成印地语,此于事实不合;又电影中所展示食物,有很多在唐时并无,此与事实不合;再者,所悬挂经卷似为法华经,而非玄奘所译,此为粗糙。最后,当时梵语字体非天城体,与事实不合。此等皆是做电影的人事傲慢不肯请教于专家的表现,要么是其不知之过。当然也不必过于深究。佛教信徒也未必熟悉于此。此常为部分历史专家之事,而且很多也并不确定,尚在讨论中。

就对白本身而言,也是难以表现的,言为心声,何况人们对于佛教徒多有拔高之见,圣俗不辩,以为只要是出家僧人就一定已经是不染尘俗,这是误解。演员的对白,总的来说,并不太佛教味,有点僵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路前行中遇到一些人,随时开示的对白,第一烽燧中的对白,似乎并没有特别说明问题;四法印之说,可以,通常说三法印;与戒贤的对话尚可吧,有人对证所说梵语确是《瑜伽师地论》中开始部分。与胜军论师的对话,有人指出讨论请教刹那问题过于浅显,但这里也难说,如果仅仅是随意交谈也未必不可,或者请教南印度度量衡问题也是可以。反正是没有深入讨论随胜军论师所学的独特内容。又有关于和婆罗门教的部分对话,说天意的部分,和上面一样都是剧本创作者自己弄出来的,难免出错,但是随顺婆罗门而言,也可以说天意,也无不可。总的来说,这几个有对话的故事构造的具体情况都是新的创造,希望以细节丰富历史,但难免以今人度古人。

四、事件

上已经说明,很多事件是出于丰富细节的想法创作出来了。但也有几个事件是从史实出发的,如高昌王之事,如曲女城之事,如从胜军学之事,如沙漠中行走之事。高昌王之事,发挥并不多,主要是绝食表决心,到结拜兄弟之事件,这中间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是求法之坚定,还是弘法之方便,可能主要还是前者吧。所以这一节除了坐姿丑陋、定力不足等矮化法师之外,并无过多不足。曲女城之处,本也是鸡肋,是大事,却难以拍摄,因为说是辩论,其实并不曾有辩论,根本拍不出来,于是只能拍几个风土场景,骑大象和歌舞等等。从胜军学之处,也没有特别的说明,晚餐一说,可能是错误,当有持午的,但我没有考证,也不好说,说不定当时南印度是特别的开许。最后就是与婆罗门教交涉的事情,好像也是创造出来的,我没有详细考察各种传记,是否有此事。但经论落到水中倒是在部分传记中见过。南印度当时咒术兴盛,这是事实,且密教金刚乘已经在酝酿之中。

篇14:《大唐玄奘》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 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篇15:《大唐玄奘》观后感

霍建起导演作品《大唐玄奘》,从内容方面分析,可看作两部分:笃求佛经和普度众生。

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凉州、瓜州、沙州、葫芦河、五烽、莫贺延碛沙漠、野马泉、伊吾、火焰山、高昌、龟兹、凌山大雪山、碎叶城等,最终到达天竺曲女城那烂陀寺。“万水千山求真经度苦厄,唯有故土难离舍”,“一十九载春去秋来几何,修行苦袈裟薄一念执着”。玄奘一心求取真经,不因难耐的寂寞而生妄念,不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所诱惑。当高昌国王以强硬的态度要求玄奘留在高昌时,玄奘凛然答道:“施主尽可留下贫僧的白骨,此心不可留。”这种诚笃、执着的精神,正印了《一代宗师》中宫宝森对叶问所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应”。

求取真经后,玄奘将普度众生的发愿践行于日常生活中。西天古国,玄奘为奴隶加拉瓦解除了诅咒,使他重新获得了自由。在恒河中,加拉瓦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河水深处打捞起经书、佛像,上天因此为加拉瓦摘掉了面具――诅咒的象征。无遮辩经大会,玄奘以《破恶见论》精辟地阐明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本质区别:小乘自度,即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度他,即追求普度众生。“苦难化成了传说,诵声阿弥陀佛可解脱。”当玄奘回到故土长安,便出现了“倾都罢市、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

佛学普度众生说与儒学推己及人说相通。孔子“忠恕之道”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正好与大乘佛教的本质――“度他”相契合。宗教和哲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都是对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追问。哲学通过理性思考追问之,宗教则通过意志信仰追问之。宗教最终体悟到了根本所在,而哲学始终走在探求根本的路上。不过,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都一样,那就是――善。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善看作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更是提出了“德性就是知识”的著名论断。

篇16:《大唐玄奘》观后感

《大唐玄奘》观后感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而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下一篇: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合集13篇)(马石山十勇士百度百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