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
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 形式与内容脱离: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
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
③ 文体不明: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
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2. 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 其普遍特点: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② 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③ 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④ 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⑤ 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
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 其原因:① 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② 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娱乐消遣式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③ 对教材价值的误解: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④ 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
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面对
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重教法,轻学法
高三作文教程有以作文知识为纲的,即开头、过渡、剪裁等等;有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的,即内容、结构、语言等;有以思维为纲的,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应该说,所有这些作文写作教程,也许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人的存在,缺乏对作文主体的生存基础与精神空间的充分尊重。这样的作文教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描述性知识,偶尔对程序性知识“蜻蜓点水”,对策略性知识却不闻不问。没有把学生视为主体,学生被教师牵引着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
作状态”等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2. 重技巧,轻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注重对高考佳作的模仿,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背高考“佳作”,较少进行搜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素养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必备的,没有这些指导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但写作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如果缺乏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即使很有章法、文采,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做作。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高三得到提升,为时已晚矣。其实,关键是看你对学生的训练是否严格、规范、高效。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三个坚持:坚持每天读一点,坚持每天悟一点,坚持每天背一点。每天阅读1000字并思考领悟其中道理,以300天计算,高三当有30<,/SPAN>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坚持背诵或熟读100字,一年下来的背诵或熟读量为3万字;这些积累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高考作文吗?
所以,迅速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没有可能。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应解决三个问题:想不想写?(多方设法让学生想写)写什么?(优化学生的积累,
让学生有“米”可“炊”)怎么写?(教学生智慧地表达智慧,如何得高分)
高三的作文复习,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努力提高作文能力,再掌握并不断提高应试技巧:先熟练掌握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练习各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然后再掌握应试技巧,从正面说,包括多角度立意、形式创新、拟散文化标题、一小时内成文等。从消极方面说,包括修改偏题、
时间不够的补救办法等等。
先写实,后虚构,先规范,后创新:先训练写实的能力——看到的实景、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凡人小事的能力;后虚构。先写规范的记叙、议论等文体,后进行故事新编、小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杂文等创新文体(对中学的规范文体而言)的尝试。实践证明:有了扎实的写实功底,虚构的也漂亮,否则,就会笑料百出,漏洞百出;规范的文体写得好,创新
的文体也运用得奇而巧,否则,就落入旧套或新套,或邯郸学步,连走路也很艰难); 先整体,后局部: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尽管不少同学看好的作文往往只注意它散文化的标题,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发人深省的结尾,或是中间引用了某名人使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等等。要提高自己作文的档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比如,写记叙类作文,是不是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写的是不是自己曾真正动过感情的人和事?写议论文章,是不是写的是自己真正想明白的道理?是不是对该道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语言美不美,结构巧不巧,主题深不深,开头结尾妙不妙,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修炼。以记叙文为例,先求从整体上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文,进而写得是记叙文,进而再追求局部的完美,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倘若把追
求整体和局部的顺序颠倒了,就会愈练愈困惑,愈练愈茫然。
其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一)研究“考纲”和“考情”
1. 知己知彼:教师一定要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知己知彼。“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病灶”在哪里(立意、结构、语言?)?该怎样改变?“彼”,是要让学生知道: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其具体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怎样才能算“能写”呢?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
之所以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是为了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也使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还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以用武之地。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考?怎样出题?改作文的标准?教师的阅卷心理?让学生由糊糊涂涂地作文变成明明白白地作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三作文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否则,就是“以其
昏昏,使人昭昭”。
2. 明确本质: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是有别于文学意义上的创作:
其一,写作方式不同。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想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可以选择、决定。高考作文则受制于人,不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独立完成,不得借助外力。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又按阅卷者的标准评文,应试者始终是被动的、无所选择的。 其二,阅读对象不同。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多层次性,任何人都可读,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但不求任何人都认可。而高考作文的阅读对象的阅读层次相对固定,多是语文老师或高校中文系教授,多则二三人,有的情况下仅一人,即可定夺作文分数。阅读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
其三,写作目的不同。文学创作或为自我,或为人生,或为社会,或为艺术本身,高考作文的目的却是极其功利的——为了分数!“我欢喜谁就是谁”,用阿Q这句名言来评述阅卷者在一定程
度上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定分数恐怕不无道理。
其四,写作状态不同。文学创作有准备充分,情郁于中,有感而发,心情也轻松自然,可以沉浸在写作世界中;而高考作文直接的准备却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的作文题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要跳出来自检自审,看看是否扣题是否妥当。有了这些区别,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就有质的不同。诗歌的暗示之法就有些冒险,倘若含蓄的“度”没把握好,阅卷者以为晦涩难懂,结果可想而知。画一个和尚在山下挑水来体现“深山藏古寺”之“藏”的意境,固然好,但如果和尚画得不像,譬如让阅卷者误以为是个劳改犯或新新人类光头一族,那就麻烦了。文的质朴、自然是为文的至美,但质朴、自然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假如拿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参加考
试,高分者当属《荷塘月色》。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 所以,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才学显
技巧的应试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
3. 确立目标:高考作文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能让阅卷者迅速读懂并把握文章的分量;一是作文必须抓住所有阅卷者共同趣味,才能征服所有阅卷者。所以,作文的备考必须目标明确,才能有
的放矢。下面基于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和考场作文的自身规律提出高考佳作的五层目标: (1)切题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者的第一忠告。“切合题意”就是指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二是切合“注意”。三个切题要求:①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②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③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
寓意。
(2)明晰 高考作文应该明晰,明晰得让阅卷者能够在半分钟时间即可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等亮点。①书写清晰:笔画清、字形清、卷面清。②主旨明确:要表达的主旨都浓缩在一句话里。800字最好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开头、结尾或段首,或独立成段。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③结构简化:文章结构最好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最好还有清晰的过渡句或过渡段。④语言干净:表述得干净,句子短小,万分清楚,一看便知其意。
⑤感情激越:感情的清晰,悲则大悲,喜则大喜,极力渲染。
(3)充实 阅卷者多欣赏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800字的文章传达了上万字的信息,那多半是成功之作。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素材丰富不滥(不堆砌材料)。其二,技法(修辞手法、
表现技巧)多而善变。其三,语言醇厚(文化氛围)不浮。
(4)文采 一是话语机智,二是文辞形象。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遣得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下得够;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有些诗意;修辞用得精彩,
比喻的喻体出人意料,排比的语气铿锵。
(5)创新 高考作文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创新处,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
新,或语言新。 (二)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
作文水平提高慢,但只要坚持认真练,还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否则,会越来越生,水平将会下滑。写作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的认识,要落实到最佳的训练状态上。高三的作文训练,有三种状态:逃着练——能少写一次是一次;拖着练——让写一次写一次,写完不想再看一眼;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