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8)

2025-10-09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发生显著变化。以经济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06年按照“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的思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门提出,要下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用经济的宏观手段调节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2008年,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宏观经济手段,实施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这标志着这一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手段已经完全贯彻于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在法律手段上也有新的变化。过去的法律手段只规范企业等生产单位,而对政府的宏观规划却没有制约。2003年9月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评价范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政府规划,为政府规划要先进行环境评价提出了法律要求,扩大了生态环保法律所约束的范围。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任务也是手段,十八大报告中重点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制度是根本保障,只有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各种具体要求,通过制度去规范人的各种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协调人类各种利益,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三章、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的根本战略决策

我国前几年就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但实践中并不理想。人们对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还不太深入。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方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仅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进一步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因此,国家应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规划要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指导措施,产业战略、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的审批要有利于“资源-废弃物”的循环转换。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新确立GDP统计的方法,把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损耗折算进去,让各级政府明白传统GDP和绿色GDP的巨大差距就是环境治理的代

第 36 页 共 36 页

价;以绿色的财政、金融、投资倾向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及地方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道路;推行由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将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到实处,并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改革唯一由上级来评价官员政绩的办法,最好由本地、本区域的党代全会、人大全会、广泛的民意调查结合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从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测评党委常委、政府正负行政首长的工作业绩,上级应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对下级的奖惩、升降。

二. 依法规约政府

实行环境法治是由环境保护的性质和和特点决定的,是有效保护环境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根本保证。以法为武器治理环境,首先要用法来制约和监督政府,判断政府环境职能的正当性,审查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的准确性。当前特别要依法规约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政府违法或“不作为”要依法治理,追究地方党政两个“一把手”的政治、行政直至法律责任。其次,法院独立(审判不屈服于任何外部权势压力而只服从法律)、公正(只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的司法是实现依法治理环境的必须条件,法院有权对环保案件做终极的司法审查。政府和其他公权机关必须严格地服从法院判决。

三.组建环境资源部是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

在2008年的政府机构调整中,仅就生态环境这一块,要突出公共服务的理念,整顿资源的行政干预、分散、部门/地方利益等不正常状态。国务院要精简其组成部门,撤并或减少以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和环保相矛盾)为己任、自觉不自觉地掺杂部门利益的一些典型的资源行业管理部门,如土地、矿藏、林业、水利、海洋等部门,或把这些资源管理部门降格为环境资源部所管辖的国家局。设立涵盖以上各类资源管理部门的大的环境资源部,部长由政治局委员或国务委员兼任,以突出权威。应对急需解决的严重事态而强化政府某部权威的事例,在过去也还是有的,如朱镕基副总理从1993年7月初,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整顿金融秩序,改革金融体制;2003年春,中国大陆SARS肆虐。4月26日,吴仪临危受命,兼任卫生部部长。今天,环境污染如此严重,让“大人物”出场,强化权威,有效对付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主义,乃是根治“生态环境顽症”

第 37 页 共 37 页

的重大举措。组建后的环境与资源部接管应撤消的各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对各部委内的环境司局的协调指导,统一领导、监督、管理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事宜,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外全权代表国家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履行对联合国生态环境所承若的义务。遵行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推行资源使用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究环境治理的市场化道路的可行性。在现有的宏观调控部委中,增加环境资源部,使其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的角度合理干预市场运行,扭转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低效率经营方式,矫正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向。另外,要增加环保部门的治理经费和生态环境科技人才的队伍,加快治污技术的研发,推行环境审计的制度化建设,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益。与此同时,同样地提升地方环保部门在同级政府中的地为,强化垂直条管机制,依据法律对抗各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利益保护主义、经济短视行为。最终,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给公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陈天鹏、陈雪丽.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 [3]张国明、卞延彬. 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

[4]孙国强. 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金南等. 中国环境政策(第一卷)[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4 [6] 陈正兴. 环境审计[M]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 蓝文艺 .环境行政管理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8] 张旭科等《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M],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9] 蒋艳 .《论环境立法的趋势-市场机制的运用》[J],.北京.华东政法学院。

[10]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1] 英国?金融时报?[N]2007年9月份

第 38 页 共 38 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地质学简答题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