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4)

2025-10-09

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价值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扩展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理念文明首先要将全党、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上来,克服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的认识误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要充分了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传统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克服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一种负担的消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从传统的“人统治自然”、“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理念,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理念文明可以被视作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生态价值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会随着人类生态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更加丰满和完善。目前,应该逐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全民生态理念,围绕生态文明确立新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核心,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要树立资源有限、环境有限的理念,树立人与天地一体的理念,像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那样去爱惜保护自然。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人与环境为一体,就是以生态安全为本,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尊重、热爱、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要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科技观等。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尺。

应该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围,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要把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增强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针对各自的生态特点、环境特征和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宣传育活动,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积极倡导生态伦理,提倡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

2、生态伦理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基础。生态伦理文明认为,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自然是人与人交往的必然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其他一些人的利益,人对自然存在伦理关系,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人类应当把道德义务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之中。人类应该站在自然的立场上,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方式。人类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一员,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一些生态伦理学者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他们的以下生态伦理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既承认人的价值,也承认自然的价值。既承认人是价值主体,也承认其他生命形式是价值主体。自然之物的内在价值是由自然事物的性质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是否评价它,也不管人是否体验它。它不依赖于评价者的认识、评价或经验判断。二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或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整个自然界是深奥复杂的动态系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备的,更无法一次完成。三是尊重生命,承认自然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有权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人类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和

第 17 页 共 17 页

权利。

生态伦理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说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感激之心,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母亲,感谢大自然在人类诞生过程中的进化之功,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供养之功。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忏悔之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实在太多,为了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常常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限度。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位美国生态学家说过,征服自然是哲学和科学处在幼稚阶段的体现,征服自然永远是人类妄自尊大的呓语。生态危机真正使人懂得自然意志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只能遵循,对自然规律和意志的蔑视必定招致自然的报复。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谦卑之心。人类不过是自然进化在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个物种,与自然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相比,人类的智慧是非常稚嫩的,人类只能成为自然界的匆匆过客,人类应该做自然的好学生,以自己的德性修养和能力延续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珍爱之心。自然界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人类须懂得去珍惜自然、善待自然、欣赏自然、领略自然、感应自然、拥抱自然、融入自然,让自己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自然之中。

建设生态伦理文明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从深层次上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深处价值观的危机,是生态伦理的危机。人类只有建立和培育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并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化、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为人们所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遏制生态危机。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树立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培养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存共荣的生态情感,让人们切实认识到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人类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协同作用。当他们面对大自然时,能够尊重自然整体运行、进化的内在规律,并以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感去尊敬大自然,以“天地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思维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自然环境运行的关系。当他们面对人类之外的各种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时,不以其具有所谓的商用价值而追捧,也不以其默默无闻而厌弃,而是从尊敬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加以重视和保护。由于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所倡导的公平精神的折射,使得人们在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均衡发展,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更加倡导关注民生、注重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社会风

第 18 页 共 18 页

气,更加注重营造新型的协作与协同的社会氛围。能够摒弃工业时代所崇尚的“个性膨胀、竞争至上”的思维定势,用公平、开放、协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整体的思想和眼光,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并自始至终具有为人类后续发展留有余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伦理文明教育提倡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提倡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即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手段,满足人类自身日益讲究的物质需求和不断成长的精神需要。提倡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所谓物质简单,就是崇尚和提倡过简单而富有成果的生活;而精神丰富就是把物质的损耗和占用作为升华内心情感和实现精神享受过程中的手段。人类生活的质量尺度和幸福指数,并不随着消费标准的提高而提高,也不依赖物质占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于物质的充分和充满智慧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伴随此过程始终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完善。当他们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进行自身行为的自律,崇尚和体验简单化的生活,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形成生态化的节约、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联系起来,把物质享受的有条件、有能力与“生活的自愿简单化”联系起来,反对和摒弃奢华、浪费以及偏重外在形式的生活习俗,约束现实社会日益膨胀的物欲要求。

3、生态经济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发展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提出了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也要重视发展。发展既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传统的工业文明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这就需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动

第 19 页 共 19 页

力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考虑到人民群众接受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经济文明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就决定了经济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集约型的新型发展道路。要把着力点放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即从重增长轻保护、重开发轻治理转变为在保护中求得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实行科学保护,努力做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生产要素的最优集聚,真正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和领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把着力点放在大力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上。工业社会下的消费模式,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缺乏可持续性。目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消费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改变这种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减少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排放,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喜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逐步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建设生态经济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善待自然,由发展线性经济转向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来实现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价值增值。这种经济形态能够使人

第 20 页 共 20 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地质学简答题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