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养观察能力。
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他要求写字者必须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指导小学生写字,关键一环是抓好学生的写字注意技能。在教学中,我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观察笔画,表面看来,汉字的笔画似乎就是六种基本笔画和二十多种复合笔画。其实,在不同的汉字中,同种笔画的写法是不相同的。如撇有平撇、竖撇、短撇、长撇。类似这样细微的差异及变化,不让学生去细致地观察,辨别,学生就很难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其次,观察部件。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仔细观察部件,准确把握其变化,学生才能把字写好。最后,观察字形。汉字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组合方式。这些特点和方式在每个字中一经确立,就不能随意改变,一变就会出毛病。
3、培养运笔能力。
字写得好差,重在运笔。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笔画的位置和形状,体会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用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从而把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漂亮。
4、培养结体能力。
汉字数量众多,可以说字字独立,一字有一字的形状,但整体形状和结构特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结体既可以指汉字的笔画组成规则,也可以指汉字的部件合成规则。汉字是象形文字,结体和笔法互相依赖,互相牵制。我们不能为了结构的好看,随意改变笔画的形状、长短和走向,否则容易把字写错;也不能任凭笔画“横行”,而不考虑结构的合理和美观,否则写出来的字就没有美感。要把笔画和结构统一起来考虑,书写时从结构需要出发,适当对笔画作一些变化。变化的限度是不改变笔画的基本特征,保证书写的正确。
三、适度训练,养成习惯。
训练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技能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我国的书法家都是经过长期的书写练习才得以进步并取得成功的。我校开展写字育人特色活动以来,每天有20分钟的练字时间,在每天的练习中,强调的是笔画的提按顿挫,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激发写好字的愿望,持之以恒的意志,以形成书写技能。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手语,而在相机指导。必令学生运气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指导学生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给其以轻松之感,重在表扬鼓励,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对各种基本笔画、写出其要领,并加以示范。
练字,最基本的是各种基本笔画的练习,基本笔画练好了,在写整个字时,也就容易多了,平时,我们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工作外,还注重对字的各种基本笔画练习方法加以指导:如点:轻起重按回成点;横:轻起轻行重收笔;撇:重起斜下撇出尖;捺:轻起垂按角出尖。
这些基本笔画天天都练,每天都侧重于一两种,并指导学生练好,久而久之,学生练习时就成了一种习惯。
五、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结构,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
汉字,不仅每一种笔画都有其书写要求,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或高或低,或疏密或虚实,或宽紧ll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是如何搭配笔画、协调偏旁、平衡重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都在字帖里。写好字离不开字帖,离不开读帖、描红、临摹,这是写好字必须遵循的规律。所以每在写字课我都这样要求学生这样做并且成绩显著。
总之,要让学生写好字,必须要下工夫,不要怕麻烦,要耐心辅导,贵在坚持,要让学生在写字中体会到乐趣。
篇5:数学教学之我见
数学教学之我见
数学教学之我见文/张桂兰
摘 要:教学上的改革才是课程改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上的改革才是课程改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改革可设计两个部分:理念上的改变和策略上改革。以下是我多年来的经验和总结:
一、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的双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沟通,是需要老师以及学生联合起来的交流。学生才是数学课程学习的主导,而老师只是他们的领路人与合作人。教与学活动不单单是老师和学生一对多的学习,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沟通协作。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网,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个大的关系网上进行的。怎样改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呢?
1.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需要改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有所提高,更加有自信心地去学习
全方面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极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激情。教学评价做得好,就要以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技能要求的掌握为核心,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落差和表现;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得出结论;不仅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唯一个性所在,还要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使学生对数学课有很大的积极性。
2.认识到学生发展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
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学习成绩有差异,程度有好坏之分,在知识的认识上有深浅之差。作为老师需要认真区别对待这些差异,并且尊重他们,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让学生感觉到一视同仁。对待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和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卑,要鼓励他们多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融入班集体当中,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让他们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程度差的学生解答出难题后,老师要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老师与学生相互的活动关系,既要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要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导,老师作为引导人和组织者。教师应该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设置题目以及问题,使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不会有陌生感,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处于主导地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经过自身研究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数学思想的精髓,汲取了丰富的互动教学,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更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6)。
[2]漆建哲。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改革。学周刊,2013(08)。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中学)
篇6: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情感入手,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新奇与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 者:张树艳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3604?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情感因素 ??多媒体 ??创新思维 ?篇7: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延平区太平中心小学??? 乐生平
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应用题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应用情境,营造积极参与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比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161人,教师9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
今日放映 《宇宙与人》
成人票:?? 每张8元
学生票:?? 每张4元
团体票:?? 每张6元
(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
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以下是 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9+4×161=716(元)
方法2:(9+161)×6=1020(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1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10×6+160×4=? 700(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学有价值,才能学得既主动又轻松。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应用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做数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教材第45页,应用题例1是这样的: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类应用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学不好这类应用题。不如改变一下应用题呈现的方式:
(1)课件展示情境。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应用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三、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为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
应用题具有抽象性,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