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有些同志对“随意化”现象表示担忧: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把“综合性学习”视为一般性语文作业,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后,任凭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才检查结果。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随意性很大,教师缺乏积极有效的指导。“综合性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效果不好。还有些同志认为,在当前“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注意“科研化”倾向。不少地方在“综合性学习”的经验介绍中,可以经常看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文章。成果展示中,也能看到学生写的非常讲究的“研究报告”,行款格式颇有专业科研人员的风范。试想,这样的研究报告,让小学生操作该有多大难度,若要每个学生都达到这一层次该花去多少时间,又有多大可能?脱离实际的要求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探究的兴趣。
还有不少同志指出,新课程实施几年来,一种“泛语文”倾向非常明显和突出:一些综合学习课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丧失了语文课程自己的本质性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语”了。其中,有的同志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和对象,在活动中进行语言交际、语言积累训练以及语文能力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有的同志还大声疾呼:“‘语文综合性学习’拒绝‘泛语文’化!”
也有不少同志提出,当前许多教师在实践中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学科性质,把“综合性学习”局限于某些语文技能的演练,只在提高学生某项语文能力上下功夫。比如,凡组织“综合性学习”都要写相关的文章,观察自然,搜集资料,目的都是为了写作。针对这种“唯语文”的现象,他们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进一步重视跨领域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命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这种那种问题是不奇怪的,也是难免的。
当前,应予着力研究的是,究竟应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呢?从认识层面上说,我们认为:
其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显然,能在生活实践中、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所以《课标》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感受”;“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等等,这些都无不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其二,努力突出“综合”,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其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语文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主要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参与的程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积极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态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等等方面。“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方智范、巢宗祺:《“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局限于对某一语文技能的活动演练,不能只在提高学生某项语文能力上做文章,不用过分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过分担心“综合性学习”中的“语”如何体现、如何突出。这种过分的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课程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语文教育专家吴立岗教授说:“传统的课程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关注本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纳入分科学习的轨道,而综合性学习强调的主要不是掌握系统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突破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从语文课程出发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我们当然不能固守在原来的封闭的分科教学的立场上来看待“语文综合性学习”。
其三,弄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从上述认识出发,比之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板块,显然,在“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实施上,我们应该具有更开放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宽松的氛围、更宽容的心态,更坚实的步伐。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去注意和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以至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者都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都强调“突出综合”、“加强实践”、“关注过程”、“重探究、重应用、重方法、重体验”、“强调自主”、“强调合作”。但是,两者也是有区别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社会,其课程范围涉及到学生全部教育性的社会活动,统整个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实践经验为课程内容。它既不从属于语文(或其它任何学科)课程,也不是几门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相叠,它是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课程并列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活动课程。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如前文所述,是语文课程的组块之一,是从语文课程出发,主动、积极沟通其它学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中、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整体提高语文基本素养和全面素质。试想,如果我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都设计、实施成“综合实践活动”,或者上成思品课、科学课、艺术课的拼盘杂糅,实际上就取消了有着重要价值和独特个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不符合“课改纲要”精神,不利于语文课程改革的。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重视两者的联系,上出各自的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
这一建议,综观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觉得,从操作层面上说,当前需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实践、探索创新:
第一,多渠道开发“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比如,有的老师根据苏教版中年级课文《海底世界》的内容组织了“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课文和相关录像中了解海底动物;组织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海底动物;进行语言转化、语言运用的练习,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上网查询、了解更多的海底动物的生活情况;开展“写一写、说一说”活动,把海底动物的情况用“海底动物世界报告会”、“专辑”、“网站”多种形式进行介绍。2.主动沟通其它学科。这是开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学习短篇小说《小尉和他的马》,引导学生从百科全书或其它参考资料中查找非野生动物的资料;学习《雷蒙的跑步》,要求学生画一张地图,标明小说中每件事情发生的地点等等,从美国语文教师的这些做法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发。3.充分开掘社区资源。比如,身处江南茶乡的学生不仅对家乡的茶文化产生极大兴趣,还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什么采茶一定要在早晨?炒茶要等到晚上?泡茶为何要先倒开水再倒茶叶……面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和有关网站去搜集资料,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去采访茶农、茶商、茶客,而后交流资料及认识感受,进行讨论、辩论。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世界足球赛”、“环境污染”、“人与动物”、“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绘图读本”等等热点问题,学生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获得许多信息,在他们平日言谈中也常常涉及。不少教师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资料、阅读整理、分析交流,有些老师还引导学生把资料、见解贴到网上专门建立的主题帖下,让更多的人搜索浏览、参与讨论。
第二,多角度组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贯穿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且还是沟通这些板块、结合其它学科、联系生活的桥梁。实践研究表明,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立足语文课程,从语文课程的某一板块生发开去,辐射八方,与语文课程的其它板块相整合,与其它学科沟通,与生活紧密结合,多角度地策划、组织、努力做到立足语文、突出综合,防止“非语文”和“唯语文”的倾向。譬如:
1.从“识字写字”出发,突破“识字写字”,突出“综合性”。
·在校园、街头、商店、车站等生活环境中自主识字:
·介绍自己、父母等人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组织字谜、成语对联等方面的游艺活动;
·组织写字、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书画等展览活动;
·参加社会用字的调查活动,交流展示调查结果;
·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
2.从“阅读”生发开去,突破“阅读”,突出“综合性”。
·阅读卡通、动画故事,根据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课外阅读,就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提出来共同讨论;
·开展专题性阅读,搜集有关图文资料,分析、讨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开展读书讨论、电视电影欣赏、文学创作等活动;
·自行策划、组织故事会,美诗文朗诵会、课本剧、小话剧、童话剧等表演活动。
3.从“写作”、“口语交际”生发开去,突破“写作”、“口语交际”,突出“综合性”。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