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含两部分: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医德医风,作为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映和具体体现。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医疗卫生单位的道德风貌,也间接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完善,公众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越高,越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好卫生工作有许多有利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面临新的考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如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当前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必须保持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站在“三个代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处理好医患关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再树“白衣天使”形象,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医学科学领域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在和千差万别的患者个体相结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问题,这就必然引出了新理论、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道德问题,比如安乐死、脏器移植、其他新的有创检查治疗技术的应用等;加之近年来一些新的医疗法规、规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他配套文件、有关医保的政策等的陆续出台,同样也给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规范》,以制度来规范每位员工的行为,使医务人员明确对病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利益为重,保证医院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俗语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至全世界、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无处不受规矩、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卫生事业同样也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和行业的规范要求。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种动力,它促进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痛苦,去钻研业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相反,医德败坏,只能是涣散医务人员队伍,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盛行,医务人员滥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结果与“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背道而弛,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与尊重,影响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立足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目的,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医疗卫生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引出一些随着利益调整而产生的现实矛盾。例如,面对日益深化的改革,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国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然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取向,在医疗工作的全过程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一根红线,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道**证。
5、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空前广泛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人们摆脱了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禁锢,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人们当前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有所滋生,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环境。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错误的价值观,是一种腐蚀剂,使医疗机构的某些医务人员斗志衰退,理想动摇,涣散了医疗机构内部的人际关系,影响医务人员与患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干扰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和方向,导致局部医德滑坡。近年来一些重大医疗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不可预见性和客观性,但与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不无关系。目前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时髦的“红包”、“回扣”等敏感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有必要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医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全行业范围内坚决贯彻执行。
6、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医疗质量就是医疗服务的效果。临床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对病人实施正确、及时、完善的诊疗护理,达到最可能达到的医疗效果。医疗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医院各方面、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在影响医疗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医德医风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任。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虚心求教,对病人采用的每项治疗措施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甚至没有;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造成伤残、死亡。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德与医术是辨症统一的,医德制约医术,医德是医术发展的动力。历史上具有**医术的医家,大都具有高尚的医德。医务工作者如果有了为人类献身的高尚医德,必然会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实践,尽最大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如果缺乏高尚医德这种动力,就可能出现不求上进,混时度日,也不可能有好的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所以,高尚的医德能促使医务工作者力求提高医术,从而带来医疗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医德可弥补药物及医疗技术所不能达到的医疗效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损害人体健康。给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医务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给病人以温暖,会给病人以信心和力量,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疑虑,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能力。医务人员美好、善良、亲切的语言和行为,会使病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治疗会起到医疗技术及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扭转医德滑坡现象的重要措施。德具有教育作用、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医德的教育作用是指医德通过舆论、习惯、同情心教育医务人员,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个人医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精神境界和医德水平。用医德评价、医德榜样、医德理想等教育医务人员辨别善恶,使其为救死扶伤,防治疾病尽心尽力。医德的导向作用是指医德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宏观决策到微观的具体运作,都必须以符合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来决定取舍,决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指标,只追求创收增收。在估量卫生改革的形势和展示卫生改革的前景时,也决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忘记医德原则。只有按医德原则办事,才能保证医疗卫生事业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医德的调节作用,是指医德在处理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工作各部门之间、医疗工作部门与社会之间关系上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它与经济调节、法律调节,共同组成了卫生领域的三大调节系统。医德调节与经济调节、法律调节相比,具有范围广泛,效能长久等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调节是靠奖勤罚懒的物质刺激或杠杆作用,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法律调节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两种调节的使用范围有限,也不能动辄乱用。如果说经济的和法律的调节是外在的力量,那么医德则是调节卫生领域利益关系,防范医德滑坡的“内动力”。医德能呼唤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孙思邈,再从白求恩到吴登云等医家精英,他们之所以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这种“内动力”。
8、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发展的历史性任务我国是一个具有人伦文化特点的国家,也是世界古代医学和医德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优秀的传统医德在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曾留下一些颂扬高尚医德的传说,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十毒”的故事,反映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为救治人命,发展医学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开申明自己学医,行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重长全,以养其生”。三国名医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收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使“杏林春暖”成为赞美医生美德的成语。中国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和行为思想,对后世行医者,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现代,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古代医家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医德秉承光大,涌现出了像吴登云、皇甫玉珊、范匡夫、胡训名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20_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攻坚战,我国医务人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身忘我,战斗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纵观医学发展史,高超的医术加高尚的医德,会流芳百世,相反则会被人们所唾弃或忘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每一位矢志于医学事业的医务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践行的或为之研究探索的重要历史性任务,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