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 买不来、 讨不来的。 在我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50 年代, 包括戚发轫在内的许多航天人, 甚至没有见过导弹、 卫星。 彼时, 国外的严密封锁, 让戚发轫明白“我们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要壮大, 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 己” 。 没有低温实验室, 就借用海军的冷库; 没有先进的计算机, 就用手摇计算器算、 一笔笔地记……戚发轫和同事们一项项攻关、 一次次试验, 终于让《东方红》 的旋律响彻太空。 没有一个外国元器件的“东方红一号” , 映照着我国坚持自 力更生、 自 立自 强的志气, 鼓舞振奋了无数国人。
筑梦太空, 遨游九天。 在接过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重任时, 戚发轫已近花甲之年, “载人航天, 人命关天” , 更让他压力倍增。 他与同事并肩 作战, 在发射 4次无人试验飞船、 解决一项项难题后,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终于飞天圆梦。 朝着太空迈进的每一步, 都是中国航天人艰辛奋斗的结果。 中国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 的艰辛探索、 担当奉献, 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也铸就了“两弹一星” 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早日 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 去年, 习 近平总书记给包括戚发轫在内的 1 1 位老科学家回信, 对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 从“东方红一号” 升空, 到如今“神舟十二号” 让中国人进入自 己的空间站, 一代代航天人赓续传承、 接力奋斗, 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 也激励着更多航天人锐意进取, 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
12、 扎根基层 无私奉献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XXX
【故事】
XXX, 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 纪委书记, 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 XXXX年 8 月 10 日, 在抗击“利奇马” 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 33 岁。 李夏同志对党忠诚、 信念坚定, 扎根奉献皖南山区, 多次放弃到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 甘于在最艰苦、 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 勇于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他心系群众、 一心为民, 服务群众随叫随到, 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 找李夏” , 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 。 他认真负责、 有情有义, 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 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前不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点评】
“有事情、 找李夏! ” 虽然李夏已经殉职一年多,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句话。 短短 6 个字, 浓缩着群众对他的依依深情, 还有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怀念。一名年仅 33 岁的党员 干部, 何以让群众如此牵挂? 行走在皖南的山山水水, 就能感受到李夏的群众情怀和人生境界。
“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 干事最有劲! ” 出生在安徽省黄山市, 在北京上大学, 毕业后在市里工作的李夏, 给人印象就是典型的“城市娃” 。 然而, 从他一身迷彩服、 背着包裹来到绩溪那一刻起, 就把根扎在了基层。 为了能和群众融在一起, 他学会了绩溪方言; 为了随时让群众找到自 己, 他把手机号码贴在群众的家里。
意莫高于爱民, 行莫厚于乐民。 李夏服务群众从来不分上下班, 也不分白天黑夜, 只要听到大院里一叫李夏, 哪怕正在吃饭, 也会立刻放下饭碗出门。 在他心里, 爱群众就要动真情, 即使工作调离, 仍然真心实意、 尽心相助。 长安镇高杨村村民葛洪亮因摔倒昏迷在医院抢救, 已经调到荆州乡 的李夏得知消息后, 立即赶到 1 50 公里外的医院, 陪其度过危险期, 还带头捐款。 把乡 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把困难群众当作亲人, 李夏用朴素的行动践行着朴素的道理。 真心换真心, 真心赢民心。 当地群众冯兰香的手机里仍然存着李夏的号码, 也把高山贡菊叫做“夏花” , 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来自 人民, 植根人民, 服务人民, 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许许多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的党员 ,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扎根最基层、 情系老百姓, 用无私大爱和奉献担当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共产党人的不朽丰碑。“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 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 ” 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 也是他短暂人生的生动写照。 XXXX 年, 我们党迎来建党百年, 每一名党员 干部都应自 觉以榜样为引领, 把初心融入灵魂, 把使命扛在肩 上, 多谋为民事, 多尽为民心, 时刻与群众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 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13、 护得山绿松柏青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守护绿色林海的奇乾中队
【故事】
奇乾中队, 是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 因驻扎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而得名。 这是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队伍,负责守护 95 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 200 余公里中俄边境线防火灭火任务,是森林消防队伍中防区最大、 任务最重、 年平均参加扑火次数最多的单位之一。XXXX年建队以来, 他们坚持驻深山、 站前沿、 护生态、 当标杆, 成功扑救森林火灾 380 余起, 在万里绿色长城上筑起了坚强的消防安全堡垒。 不久前, 共青团中央、 全国青联授予该中队第二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点评】
一年有 6 个多月 大雪封山, 年均气温零下 3 摄氏度, 冬天时甚至会降到零下50 摄氏度; 离中俄边境只有 2. 5 公里, 距最近的镇却有 1 50 多公里, 举目 所见皆为茫茫森林……奇乾中队就驻扎在这样的林海之中。 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驿站” , 见证着一代代队员 在冰雪中勇往直前、 在烈火中冲锋陷阵,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 奏响了一曲履职尽责的“冰与火之歌” 。
“来奇乾工作, 首先要学会忍受寂寞” 。 对消防队员 来说, “两年不下山是常事, 5 年没回过家也不稀奇” 。 最早的时候, 由于驻地不通邮、 供电有限、 手机信号不稳定, 中队长期与外界隔绝。 在与林海朝夕 相伴的日 子里, 队员 们没有蹉跎岁月 , 而是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 我, 冬天在冰天雪地进行耐寒训练, 夏天在野外练体能、 练生存; 不用训练的日 子里, 队员 们就一起读书,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光喊不动、 实在无用。 自 己动手、 隐患难藏” “树立正确人生观, 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些来自 队员 们的读书心得, 鼓舞着新来的队员 坚定自 己的选择, 也映照着这支队伍不畏寒暑、 不惧寂寞的坚守和担当。
疾风知劲草, 烈火炼真金。 奇乾中队守护的森林是我国唯一一片 集中未开发原始林区, 是构成我国北疆绿色长城的重要一环, 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森林总面积达 95 万公顷, 积蓄着大量枯枝落叶, 极易引发雷击山火。 队员人均防火面积 1 . 6 万多公顷, 约为 2. 4 万个标准足球场, 防火责任大、 任务重、难度高。 1 987 年“5· 6” 特大森林火灾, 中队参加了 7 个火场的扑火战斗, 扑灭火线长度达 400 余公里, 连续作战长达 77 天; 2002 年“7· 28” 特大森林火灾, 队员 们用肩 扛、 手推、 脚蹬的方式挖出一条宽 0. 8 米、 长 70 公里的防火隔离带, 阻挡了大火的蔓延……在一次次危急关头, 队员 们迎火而上, 在温度高达上百摄氏度的火场中冲锋陷阵, 践行着“护得山绿松柏青, 英雄无名梦也甜” 的铮铮誓言。
从“原始森林的守卫者” , 到“马背上的消防服务队” , 像奇乾中队这样的“蹈火者” 还有很多, 他们向着火场逆行、向着灾难冲锋, 书写着最美“逆行者”的职业荣光。 XXXX年, 在四川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中, 27 名森林消防队员 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森林、 为了肩 上沉甸甸的使命,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内蒙古自 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 “90 后” 消防战士巴特尔, 14 年来经历 4500余场生死考验, 写下 20 余本“火场日 记” , 闪耀无私“火焰蓝” ……烈火无情,英雄无畏。 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 全社会共同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 、 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 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