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典型人物素材汇编(人物+故事+点(3)

2025-10-01

生在伽师、 长在伽师, 刘虎知道喝苦咸水的日 子有多难, 知道伽师老百姓期盼甘甜水的渴望有多强烈。 为了让群众喝上甘甜的安全水, 他“豁出命来” , 扑在伽师县城乡 饮水安全工程上。 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他为改水工程操劳奔波; 为了布下最佳管线, 他一天步行二三十公里; 为了早日 让百姓喝上甜水, 他把日 程从早排到晚, 顾不上去医院做化疗……65 个标段, 跨越 3 个县, 管网行程 4500多公里, 这些数字记录着刘虎和团队的足迹; 大漠、 戈壁、 风沙、 烈日 、 严寒、劳累, 成了他们工作的日 常。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 ” 在改水过程中, 刘虎“跑烂鞋底子,磨破嘴皮子” , 不仅将“拼命三郎” 的工作作风体现在改水的每一个环节, 也将矢志不渝的为民之心刻印在管线经过的每户人家。 把群众当亲人, 刘虎练就了一张“八哥嘴儿” , 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 练就了两条“飞毛腿儿” , 翻沙包、 跨戈壁, 他跟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做工作; 还练就了一个“橡皮肚儿” , 面对村民一时的不解, 他总是用微笑面对、 用温暖化解。 把责任扛在肩 上, 把群众放在心上, 刘虎用自 己的行动与坚守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 的初心与本色。

脱贫攻坚

战打响以来, 我们见证着一个个贫困地区逐渐摆脱行路难、 吃水难、 用电难, 见证着许许多多乡 亲告别溜索桥、 天堑变通途, 告别苦咸水、 喝上清洁水, 告别四面漏风的泥草屋、 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可以说,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每条道路的畅通、 每户灯光的点亮、 每座危房的改造, 无不倾注着千千万万名像刘虎这样的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无不见证着以热血赴使命、 以行动践诺言的赤诚和激情。

苦心人, 终不负 。 “3 年的工程, 8 个多月 完成, 这是奇迹。 ” XXXX 年 5 月20 日 , 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带着伽师人祖祖辈辈的希望和企盼, 流入千家万户。水通了, 刘虎却病倒了 , 对此他说: “值! 此生无憾。 ” 攻坚克难的征程上, 无数的忠诚大爱、 无私奉献、 苦干实干, 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为民之歌, 也让我们坚信, 未来的日 子一定更甜更美。

9、 做人民群众安全的守护者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徒手破窗救人的民警张亮亮

【故事】

XXX是江苏省宿迁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巡逻四中队副指导员。 不久前, 宿迁市区一名女子在驾车途中突然昏迷, 没了脉搏和呼吸。 危急时刻, 张亮亮果断出手, 他两度徒手破窗, 最终将驾驶员成功救出, 使其及时得到救治。 在砸窗救人过程中, 张亮亮的手多处被玻璃划伤。 这并不是张亮亮的第一次暖心救援。 2016年, 一名行人被汽车撞倒昏迷在地, 巡逻的张亮亮看到后, 为防止二次伤害, 坐到地上让伤者斜靠在自己腿上, 并用手固定住其颈部, 直至救护车赶来。

【点评】

一位普通民警为何得到网友如此多的关注? 因为在紧急时刻, 他徒手破窗救助昏迷受困的司机, 把群众安危当大事、 把自 己受伤当小事, 让人们看到舍己为人的情怀, 也看到一位基层民警的责任担当。 为了群众的安全, 可以随时伸出勇敢的“拳头” , 也可以随时充当温暖的“枕头” , 张亮亮身上那份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 弥足珍贵, 值得点赞。

面对众多赞誉之声, 张亮亮说: “这些都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不管发生什么事, 我会尽全力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服务人民, 既有危难之时显身手的勇毅, 也离不开日 日 夜夜的坚守。 在交警岗位上, 张亮亮尽职尽责, 在忙碌的时光中践行使命, 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 从认真查违处突到热心帮扶群众, 从勇救受困司机到救助走失儿童, 张亮亮以随时挺身而出的行动, 在追求交通平安畅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以一点一滴的日 常付出, 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 的神圣使命。

如今, 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平安中国” 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 这份安全感的背后, 是无数像张亮亮一样的人民警察的默默付出。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四级高级警长乔锦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连续28 天驻守服务点工作, 以宝贵生命兑现“疫情在前, 警察不退” 的庄严承诺;四川省康定市折多山交通管理警务站站长王洛让, 一年到头始终坚守海拔 4200多米的 31 8 国道折多山段, 被群众誉为折多山“铁人交警” ; 山东省东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中队长封艳红, 组建“女子护卫队” , 1 0 年坚持护送学生, 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 被孩子们称为“警察妈妈” ……无数人民警察在自 己岗位上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用汗水和鲜血、 奉献与牺牲, 扛起肩 上的职责和使命,回应人们对安全和公平正义的期盼,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擦亮了头顶闪耀的警徽, 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哪有什么岁月 静好, 只是有人替我们负 重前行。 ” 从风吹日 晒的交警, 到走街串巷的片 警, 再到维护公平正义的司法警察, 无数人民警察风里来、 雨里去,战严寒、 斗酷暑, 舍小家、 为大家, 为和谐的警民关系、 干群关系筑牢信任的根基, 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汇聚强大的力量。 擦亮人民至上的底色, 做人民群众安全的守护者, 金色盾牌始终在人民群众心中熠熠生辉。

10 做高原生命守护人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高原上“生命的保护神” XXX

【故事】

XXX,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 投身高原医学研究 50 余年, 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 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 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 创造了高原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 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

【点评】

坐在青藏铁路的列车上, 一本《青藏之旅健康行》 使乘客在进入高原之前能够对高原病防治有科学的了 解。 这本书的主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为了高原医学事业, 吴天一倾注了全部心血,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青藏高原, 成为高原上的生命守护者。

上世纪 50 年代末, 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毅然来到青海,扎根高原。 巍巍昆仑、 皑皑雪域, 自 然景观绝美壮丽, 然而缺氧、 乏力、 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接连出现, 有人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吴天一认定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 必须要找到高原病的应对之策。 也正是从那时起, 吴天一开始了高原医学研究。 “一个决定, 走了一生” 。 在一切几乎都要从头开始的情况下, 在常年与缺氧环境相伴的日 子里, 吴天一凭借着坚忍执着的精神、对科学真理只争朝夕 的追求, 成为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拓荒者” ,推动中国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高原医学研究与一般医学研究不同, 其研究场所不仅在室内, 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吴天一不仅要克服自 身头痛、 胸闷、 失眠等高原反应, 还要频繁出入高寒地带, 爬冰卧雪, 为牧民治病、 收集生理病理数据。 从事田野调查多年, 在强烈的紫外线影响下, 他40 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 后来做手术植入了人工晶体; 他和战友们一起在“生命禁区” 坚守, 曾经数次与死神擦肩 而过, 全身有 1 4 处骨折……吴天一对这些经历却十分淡然: “不这么拼, 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 ” 从容的话语,透露着勇毅和坚忍, 更体现着医者仁心、 无疆大爱。

青藏铁路二期路段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工人们时刻面临着急性高原病的威胁。为了应对高寒缺氧,确保铁路顺利施工, 作为专家组组长的吴天一数次带队奔波于青藏铁路沿线, 研究确定了 一整套健康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 他们在青藏铁路工程全线配置了 1 7个制氧站、 25 个高压氧舱, 保障工人们氧气需求, 创造了 1 4 万筑路大军急性高原病“零死亡” 的奇迹。

年过八旬, 吴天一还在继续“跟高原病较劲” , 带着心脏起搏器的他仍坚持在高原上开展医学研究工作。 他说: “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 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的根, 所以我毅然留在青藏高原。 ” 如今, 越来越多人追随着吴天一的脚步,一批批高原医学研究团队进驻喀喇昆仑、 雪域高原。 他们一棒接着一棒,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继续守护着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11、 以毕生心血托举航天强国梦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故事】

XXX, 中国航天领域技术专家, 参与过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研制,还作为重要技术负责人参与“东方红一号” 卫星、 “东方红二号” 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 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研制。 1992 年, 59 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在主持神舟号飞船项目时, 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 2003 年, “神舟五号” 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戚发轫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点评】

不久前, 在“神舟十二号” 载人飞船发射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大家关注。 这位 88 岁的老人, 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因之前都需在岗坚守, 戚发轫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火箭发射。 他说,这次想亲眼看一次神舟飞船飞向苍穹的壮美时刻。

戚发轫出生于上世纪 30 年代,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戚发轫从小便立志,“以后一定要造飞机, 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 ” 。 少年壮志, 一生践行。 戚发轫的人生选择, 始终听从国家召唤、 服务航天事业需要。 不只是神舟飞船, 第一枚导弹、 第一枚火箭、 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戚发轫的身影。 “发轫” ,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戚发轫在其中的贡献恰如其名。 无论是打造国之重器, 还是晚年投身教育、 为国育才, 戚发轫以航天报国、 强国的初心始终未改。 正如他自 己所说, “我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 献给了中国航天。 ”

2024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典型人物素材汇编(人物+故事+点(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小学小升初六年级升学道德与法治毕业试卷及答案【时政+上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