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翻腾跳跃中继续成长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三跳满分” 勇夺冠军的全红婵
【故事】
XXX, 中国国家跳水队队员。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 14 岁的全红婵首次参加奥运会, 就以“三跳满分” 的惊艳表现, 勇夺跳水女子 10 米台金牌, 并以 466. 20分的总成绩拿到女子 10 米台历史最高分。 在赛场外, 她质朴纯真、 坚强懂事,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8 月 9 日, 共青团中央、 全国青联授予全红婵等 39 名青年运动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点评】
将男子 1 00 米亚洲纪录带入 9 秒 90 内的XXX, 在总成绩落后 1 1 公斤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实现反超的XXX, 4 次出征奥运会终于收获首枚奥运金牌的XXX……在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中国奥运健儿的精彩表现, 令无数人印象深刻、 热血沸腾。 这其中, 跳水小将XXX的惊艳亮相, 定格为人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第一次出国比赛、 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 5 个动作有 3 个满分、 奥运跳水比赛历史最高分、 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年龄最小的奥运冠军……一系列闪光点, 配合“天赋惊人” “跳水奇才” 等赞美, 让全红婵“一跳成名天下知” 。因为表现出彩、 成绩优异, 人们不吝将“天才” 等称谓送给全红婵。 然而,XXX的故事, 本质上仍以拼搏与奋斗为主题。 当被问到: “你是怎么做到把水花压得那么好的? ” 她回答: “练的。” 没有一块奖牌来得容易, 简单两个字“练的” , 意味着多少日 复一日 的付出! 体校硬件设施没有那么好, 训练很苦, 她从来没有退缩; 有的动作不标准, 她就主动加练。 “我不是天才, 我很笨的” , 小姑娘率真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 优雅的起跳、 漂亮的翻腾、 轻盈的入水, 完美表现的背后, 是每天陆上、 水上 300 多次的专注刻苦训练, 是每一次比赛时“想好每一个动作” 的全神贯注、 全力以赴。 事实证明, 成功没有捷径, 是勤奋让天赋显现。
赛场上夺金, 赛场外“想去玩抓娃娃” “特别想吃辣条” ——沉稳淡定与懵懂烂漫之间的“反差萌” , 也让全红婵“圈粉” 无数。 而一句“我的妈妈生病了” , 更是让人感动。 人们记住了勇敢懂事的全红婵, 也给了她充分的支持、 鼓励与关爱。 全红婵的故事, 无疑也是一个关于成长励志的故事, 给人带来暖意。“希望这几天所有赞美过妹妹的人, 在未来她如果未能满足各位的期待时,也能抱有同等善意, 鼓励保护她。 ”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对于全红婵来说, 除了鼓励与赞美, 我们还需要给她一个安静的空间, 让她能够在翻腾跳跃中继续成长。当然, 我们还应该把目 光投向更多在赛场上挥洒汗水、 拼搏挑战的体育健儿, 在他们乘风破浪的道路上, 持续关注、 鼓励支持。 希望更多的暖意、 善意和关注,能够为他们逐梦前行注入更多正能量。
2、 种下一粒足球的种子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北京市公安局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支教民警团
【故事】
XXXX 年 3 月 起, 为帮助贵州省黔西南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北京市公安局的 18 名民警分赴 2000 公里以外黔西南州的 6 所中小学校开启了为期 3 年的足球、 英语科目支教工作。 其中, 由 12 名具有足球教学经验的民警组成的足球支教团, 从零开始组织教学、 开展训练。 短短几个月 , 支教团带领山区孩子们参加比赛、 开阔眼界, 用足球运动打开了通往山外的大门。
【点评】
阳光灼灼, 群山巍巍, 山脚下的绿茵场上, 来自 北京市公安局的支教民警和贵州省黔西南州山区的中小学生一起挥汗奔跑。 一个关于足球的梦想, 一份面向未来的希望, 在大山深处悄然生根。
几个月前, 支教民警初入深山, 强烈的对比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一方面,是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 不输城市的硬件设施, 焕然一新的绿茵场; 另 一方面,是体育老师人数不足,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老师。 而山区孩子们也对足球运动缺乏足够了解。 面对“零基础” 的孩子们, 支教团的民警从带着他们看第一场球赛开始启蒙, 教他们踢出第一脚传球、 选拔第一批足球队员 、 带领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比赛……足球运动的种子播撒在校园。 走惯了山路的孩子们耐力强、 身体素质好, 足球运动激发出了他们内心的体育热情。
“练足球可以见世面, 还能改变命运, 这是真的吗? ” 足球之于每一个追梦少年, 不单单是一项运动。 听过支教民警在大学踢足球的训练经历, 原本目 标是省内大学的学生开始努力冲刺, 因为现在“想考北京体育大学” 。 支教民警还组建了女子足球队, 让女学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未来。 顽强拼搏、 迎接挑战, 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山区孩子鼓起勇气, 不畏山高路远, 心向万里长空。 “好在你们来了, 孩子有了更好的出路” 。 支教民警带来的足球梦想, 鼓舞着每一个追梦的孩子, 关注山外的世界, 变成更好的自 己。
“支教老师帮我们打开局面, 支教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的足球梦还要继续。”谈及足球教育的未来, 当地小学校长已着手制订规划。 放眼望去, 振兴乡 村教育,需要更多的奉献者, 成就破茧成蝶的蜕变, 放飞扶志筑梦的希望。“种下一粒足球的种子” “传播一种运动精神” “期待更精彩丰富的人生” , 这是支教团一名民警的期许。 他们的付出激励着孩子们奋力向前奔跑。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通过教育创造美好生活, 让更多的孩子专注脚下、 志存高远,让更多的帮扶倾注关爱、 浇灌未来, 让更多大山深处的梦想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值得我们期待。
3、 薪火相传写忠诚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红一连”
【故事】
“红一连” 是诞生于秋收起义的红军连队。 “三湾改编” 时, 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该连建立党支部, 并发展了 6 名党员, 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 的先河。90 多年来, “红一连” 矢志不渝听党话、 跟党走, 先后参加战役战斗 300 余次,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 40 余次, 5 次被授予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 “红一连” 圆满完成国际维和、 抢险救灾、 沙场阅兵等重大任务。 不久前, 中央宣传部授予其“时代楷模” 称号。
【点评】
“红一连” , 有个“不一般” 的连史馆。 有大学生士兵入伍时训练成绩不合格, 在连史馆里找到人生目 标, 努力训练成为训练标兵; 有新排长入连时不适应连队工作节奏, 在学习 连史中找到方向, 坚定信念扎实工作; 对抗演习 失利,有官兵到连史馆反思检讨, 补齐短板夺回荣誉……“红一连” 连史馆里到底有什么, 能够让人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长征时毛泽东同志同连队官兵就餐时用过的红菜盘, XXXX年新四军第 3 师授予连队的“百战百胜” 锦旗, 九八抗洪时被泡得褪了色的救生衣, 汶川抗震救灾时被落石砸扁的水壶……每件馆藏背后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 都有震撼人心的故事。 连史馆, 是“红一连” 的荣誉殿堂, 更是官兵们寻找根脉的红色基因库,蕴藏着“红一连”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制胜密码。 厚重的历史、 辉煌的战绩, 刻画出绝对忠诚、 绝对纯洁、 绝对可靠的英雄连队、 模范连队形象。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基因代代传。 经历风雨洗礼、 血与火的考验, 全连官兵听党话、 跟党走的政治坚守一以贯之。 新兵下连, 唱的第一首歌是《红一连连歌》, 上的第一堂课是“支部建在连上” 思想政治课; 每年连庆日 , 官兵都会吃高粱米饭和南瓜汤加苦野菜的“忆苦思甜饭” ; 连队几十年来坚持每月 评出优秀党员 , 成为连队官兵最珍视的荣誉之一。 听党指挥的政治基因, 是这支连队走过90 多年壮阔征程依然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
烽火岁月 , 淬炼铁心向党的理想信念; 和平年代, 彰显赤胆忠诚的使命担当。打开官兵背囊中的水壶, 水是每天更换的纯净水; 打开干部的挎包, 里面装着最新的作战地图、 标图工具; 走进研战室, 里面有最新的军事前沿知识资料……这是一个随时把备战落实在生活中和行动上、 保持刀锋永不卷刃的连队。 将厚重的红色传统熔铸成随时能战的底气, 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转化为战则必胜的能力, 英雄的“红一连” 用一次次闻令而动, 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 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 ” 这是“红一连” 一位普通战士的座右铭, 是“红一连” 全体官兵的心里话, 也道出了一代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新的征程上, 牢牢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人民军队一定能不断谱写强国强军新篇章, 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的光辉业绩。
4、 红心向党 热心从艺
XXX人民日报评论
【人物】
“红色艺术家” 蓝天野
【故事】
蓝天野, “七一勋章” 获得者,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文艺事业, 青年时期就投身进步文艺活动。 XXXX年, 蓝天野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批演员。 他出演或导演了《茶馆》《家》 等数十部优秀文艺作品, 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 蓝天野传承艺术艺德, 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点评】
“蓝老, 你的很多戏我都看过。 难得你这么大岁数, 还在工作。 ” 在“七一勋章” 颁授仪式上, 习 近平总书记看到 94 岁的蓝天野, 微笑着说道。 “我这两年还在演戏、 导戏。 ” 蓝天野自 豪地向总书记汇报。 70 多年的从艺道路, 正如蓝天野自 己所言, “只要党需要我、 观众需要我, 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 这颗“人民艺术为人民” 的初心, 始终滚烫。
时光回到 XXXX年, 1 8 岁的北平艺专油画系学生王润森参加革命、 光荣入党。他在抗战烽火中涉险送信, 担当地下尖兵; 在进步浪潮中登台演出, 投身戏剧战线。 XXXX年, 在前往解放区的路上, 他为自 己改名“蓝天野” 。 XXXX年 1 0 月 1日 , 蓝天野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 回首当年, 他感慨颇多: “我知道这新中国和旧中国不一样, 新中国得来不易。 ” 如同翻开新的一页, 蓝天野开启了他新的艺术人生。
自XXXX年起,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 蓝天野演戏、 导戏, 几十年如一日 , 把“最好的生活” 留给话剧。 从《北京人》 里沉默寡言的曾文清, 到《茶馆》 里意气风发的秦仲义, 到《王昭君》 里孔武有力的呼韩邪单于……蓝天野从真实的生活提纯出彩的艺术, 用扎实的功底表达丰富的层次, 让鲜活的人物形象直抵观众心灵。 他执导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彰显家国情怀、《大讼师》 歌颂人间正义, 以穿透时空、 烛照现实的魅力, 启迪观众、 引发共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排练场里, “戏比天大” 四个字格外醒目 。 对艺术永怀敬畏之心、 在表演上精益求精, 以蓝天野为代表的一代代“人艺人” 创造着一段段艺术佳话: 出演、 执导《雷雨》《李白》 等保留剧目 的苏民, 将《茶馆》 里的王利发塑造成一代经典的于是之, 饰演蔡文姬、 武则天等众多女性角色的“一代青衣” 朱琳……时代有更迭, 经典永流传。 一部部炉火纯青的戏剧鸿篇, 一幕幕灌注心血的表演传奇, 历经岁月 积淀和观众检验, 在匠心独运中传承与弘扬,成为不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