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辩证否定理论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韶关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
四、辩证的否定观理论的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
1.辩证否定规律是事物运动的真实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
(一)事物由于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作用,总是要不断地超出自身,转化为他物。“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的最为普遍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的同一和斗争,必然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矛盾的推动下,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事物的某种特定状态被否定,转化为他种存在状态的过程。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规律存在的客观普遍性决定了辩证否定规律存在的客观普遍性及其发生作用的必然性。
(二)它说明,事物并非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总趋势”运动的,而是表现为上升和下降的交互更替,这种运动最终服从于宇宙在总体上的永恒的循环。
(三)作为理论形态的辩证否定规律,它不把事物的运动过程硬性限定在诸因素交互作用的更为广阔的角度去把握历史事变的背景、原因与意义,从而做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论述。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将社会整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在归根到底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与经济因素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三个层次上对历史事变做出科学的解释,否则在分析历史事变时,将会陷入经济唯一决定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及所有因素决定论的境地,最终把历史事变的发生发展推向唯心主义的泥潭。
——陈玉光《是“否定之否定”还是“辩证否定”规律》,《山东师大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科学的辩证否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表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经过辩证的否定而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不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析学的新思维;不否定空想社会主义和唯心史观,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唯物史观的确立;不否定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营养,敢于并且能够对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在新的实践条件下以其科学的辩证否定精神,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科学的辩证否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成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敢于突破和否定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不正确或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传统认识和判断,敢于提出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没有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的科学论断,以科学的辩证否定精神,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辩证否定精神,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光辉的里程碑,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在深刻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推进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与时俱进。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永葆理论活力和思想的先进性,科学的辩证否定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和内在动力科学的辩证
否定精神不仅体现了客观事物、思想理论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且体现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坚持与创新的统一;继承、保留、坚持是为了发展;批判、克服、创新更是为了发展没有辩证否定的勇气和胆识,与时俱进就难以实现,理论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就是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这种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坚持与创新相统一的科学世界观。
——晏玉斌《辩证的否定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研究》,
2004年第5期
3.辩证否定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所以,辩证否定所推动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不是直线进行的,它是由一系列矛盾在对立统一中,相互扬弃,相互转化,而形成的螺旋形的上升形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都有旧体制中的某些因素(如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统一经营方面和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为主体、计划机制……)重复出现,但这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列宁所说:“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之否定’)”。体现了新事物在发展中的继承性和前进性。这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规律性。
——马中柱《辩证否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岭南学刊》,
2002年第1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辩证否定思维为其思想先锋,而辩证否定思维方式也以其特有的功效,完全可能胜任此项工作。而且,辩证否定思维方式也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以求充分发挥自己功效。辫证否定思维方式的特有功效集中体现在“除旧布新”,如果使“除旧布新”渗透在市场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步骤中,人们的思维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增强竞争意识,更好地参予经济建设。例如,竞争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此时与辩证的否定观彼此存在着互为依赖的联系。竞争若抽其否定功能,竞争立刻毫无生气。否定失去竞争作用,否定则为空洞,抽象的认识。
具体地说,竞争本身就是战胜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过去、现状,超越自我的辩证否定。当竞争表现为两个市场对手之间的对抗,就要从市场产品数量、质量、特色等方面互为否定。既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手,又以对方的优势鞭策自己,发展目己。当竞争表现为竞争者自身实力的调整上,更为突出地要求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和现状。竞争者处于市场劣势时,必须痛定思痛,对自己弱点和短处毫不留情地深刻反省,从逆境中鼓起勇气战胜自我。竞争者处于市场优势时,更需要自我超脱,自我认识。从优势中找劣势,保持辩证否定的态度,审时度势,防患于未然,保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或个人处于劣势时,可以自我反省,战胜自我。但处于优势时,却没有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自己,满足于现状,不思否定和进取,结果是自身的竞争机制衰退下来,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黄约《辩证否定思维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广西商专学报》,1995
年第4期
4.邓小平对辩证否定观的贡献
在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高度肯定自我否定的作用、坚持肯定为主、坚持彻底否定和部分否定的统一、有“左”否定“左”,有右否定右,主要是防止“左”和坚持实践否定优先的原则等五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观作出了新的贡献。
——黄宗理王彩云《简论邓小平对辩证否定观的新贡献》,《湖北大学
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邓小平运用辩证否定思维,指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历史的、辩证的否定。他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同时,他又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康翔《邓小平哲学理论的辩证否定思维》,《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
报》,1999年第6期
邓小平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怒的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否定重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处处渗透、体现着辩证否定的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形式;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大则上升到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平;十五大进一步发展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这其间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辩证否定的结果体现着辩证否定的思维机迹体现出肯定—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螺旋式上升过程。而思想上前进一步,我们的事业就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中,也处处闪耀着辩证否定的逻辑思维。例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重新审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首先指出两者性质是不同的,一个是剥削性质,一个为非剥削性质,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同时,又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见,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对本质因素的否定和对非本质因素的肯定的有机统一。事实上,“人们正是在否定中为肯定开辟道路的”,只有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禁区,冲破陈规,才能使人们直视现实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能随着现实的发展而进一步走向解放。
——李丽蔡传家《解放思想的哲学实质—辩证否定》,《思想致治教育
研究》,2001年第1期
邓小平正是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出发,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否定观,根本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矛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的木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这里,邓小平用“不等于”否定了“等同”论和“对立”论。邓小平的这些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断,将人们从过去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绝对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