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Si,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O2
B.氨很容易液化,液氨气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C.高锰酸钾溶液、酒精、双氧水都能杀菌消毒,消毒原理相同,都利用了强氧化性
D.SO2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增白食品等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氨的物理性质;过氧化氢;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
【分析】A.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SiO2,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B.氨很容易液化,液氨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高锰酸钾和双氧水都具有强氧化性,乙醇破坏了蛋白质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D.二氧化硫有毒,不能漂白食品.
【解答】解:A.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SiO2,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故A错误;
B.氨很容易液化,液氨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故B正确;
C.高锰酸钾和双氧水都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而杀菌消毒,乙醇破坏了蛋白质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有毒,所以不能漂白食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用途,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C,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C.胶体与溶液的分离可用渗析的方法
D.KCl溶液、淀粉溶液和纯水都属于分散系
【考点】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A、根据胶体和溶液的性质鉴别;
B、豆浆属于胶体范畴,加入一些盐可以使胶体聚沉;
C、溶液可以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
D、分散系属于混合物,纯水属于纯净物.
【解答】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具备,故A正确;
B、豆浆属于胶体范畴,加入一些盐可以使胶体聚沉,故B正确;
C、溶液可以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C正确;
D、分散系属于混合物,纯水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散系、溶液、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3.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装置①制取氨气
B.装置②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D.装置④左侧烧杯中c减小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评价题.
【分析】A.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HCl,在管口又化合生成氯化铵,收集不到氨气;B.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能使氨气与水分离;
C.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
D.Fe为负极,Cl﹣向负极移动.
【解答】解:A.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HCl,在管口又化合生成氯化铵,收集不到氨气,则装置①不能制取氨气,故A错误;
B.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能使氨气与水分离,则装置②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故B正确;
C.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应在溶液下挤出NaOH溶液,或在试管中加少量苯隔绝空气,故C错误;
D.Fe为负极,Cl﹣向负极移动,则装置④左侧烧杯中c不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气体的制取、物质的制备、原电池等,把握反应原理及实验的基本操作即可解答,选项C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4.氰化钠是工业上冶炼黄金的重要原料,工业上生产氰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C+2NH3=2NaCN+3H2↑该反应中的还原剂为
A.NH3B.C和Na C.Na和NH3D.C和NH3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以此解答.
【解答】解:反应2Na+2C+2NH3=2NaCN+3H2↑中,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C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被氧化,则C和Na为还原剂,H元素化合价降低,NH3为氧化剂,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本题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难度不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②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固体时,一定要先给试管预热再集中对准药品加热;
③分离碘的CCl4溶液应使用蒸馏法;
④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⑥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⑦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A.①②④⑤⑦B.①②③④⑥C.①④⑦⑥ D.②③④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事故处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分析】①酒精与水互溶;
②符合固体加热的操作;
③碘与四氯化碳沸点不同;
④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防止酸液飞溅;
⑥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倒掉重配;
⑦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防止其它离子干扰.
【解答】解:①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碘水的萃取剂,故错误;
②符合固体加热的操作,故正确;
③碘与四氯化碳互溶,所以应用蒸馏法分离二者,故正确;
④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正确;
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故错误;
⑥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倒掉重配,故错误;
⑦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先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无沉淀生成,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根据混合物组分性质的差异性选择分离的方法,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除杂原理.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A.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易溶于水;
B.硫酸钾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
C.CuO与盐酸反应,而Cu不能;
D.二者均与盐酸反应.
【解答】解:A.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易溶于水,则加CCl4,萃取、分液可除杂,故A正确;
B.硫酸钾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则加适量Ba2溶液,过滤可除杂,故B 正确;
C.CuO与盐酸反应,而Cu不能,则加盐酸不能除杂,将原物质除去,故C错误;
D.二者均与盐酸反应,将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除杂的原则,题目难度不大.
7.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Na2SO3溶液,终点时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A、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
B、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含有三价铁离子;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有漂白性;
D、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Na2SO3溶液与高锰酸钾溶液恰好反应时,溶液是无色的,当高锰酸钾过量时溶液呈紫色.
【解答】解:A、二氧化硫遇品红溶液使之褪色,加热后复原,故A错误;
B、该操作不能排除原溶液中是否含有三价铁离子,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故C正确;
D、当Na2SO3被消耗完毕时,再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则出现紫色,所以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实验时注意观察现象,且能用化学知识解释现象.
8.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将wg a%的NaCl溶液蒸发掉w/2g水,得到2a%的NaCl溶液
B.将25g无水CuSO4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浓度为1mol/L
C.将1体积c1mol/L的硫酸用水稀释为5体积,稀溶液的浓度为0.2c1mol/L
D.将5.85gNaCl晶体溶入100mL水中,制得0.1mol/L的NaCl溶液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分析】A.若是饱和的溶液,蒸发水后,质量分数不变;若是不饱和溶液,且2a%最多为饱和溶液;
B.25g硫酸铜的物质的量==0.156mol,其物质的量浓度=;
C.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D.5.85g氯化钠物质的量==0.1mol,溶于100mL水中,溶液体积大于100mL.【解答】解:A.若是饱和的溶液,蒸发水后,质量分数不变,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的;若是不饱和溶液,且2a%最多为饱和溶液时,才是正确的,故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