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大宗教的信息对比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有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讨论后,进行回答:
1.宗教与邪教可以划等号吗?
中国政府为什么一方面强调宗教自由,另一方面又坚决取缔法轮功?
2.我们常说:人要有信仰。这句话就是说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吗?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3.青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基地。如何帮助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平相处?请给市政府提几条建议!
(这些问题已在网络课堂上进行过讨论,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可以充分讨论,发表见解。通过网上发贴交流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随时播放学生们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是
A 英语
B 汉语
C 阿拉伯语
D 拉丁语
2.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汉语
C 法语
D 俄语
3.美国、澳大利亚的母语是
A 英语
B 汉语
C 法语
D 俄语
4.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 英语
B 汉语
C 葡萄牙语
D 俄语
5.被尊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 基督教、犹太教、佛教
C 犹太教、印度教、佛教
D 基督教、天主教、佛教
6.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7.西亚和北非地区主要流行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个性练习设计
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如何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融洽相处、愉快交流?如何照顾到不同宗教的禁忌?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为主体则是体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上,参与的越早、越深入,主体地位越突出,因为有了网络,学生参与的时间更多,参与的内容也更广泛。而教师在预习到授课上的主导地位则体现在引导学生去积极参与,去实现其主体地位。师为主导,学为主体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补充资料
耶路撒冷(Jerusalem)
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类的和平。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远的各自的神圣场所自由举行宗教仪式。经过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之城”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吗?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来此定居的一个迦南人部族耶布斯人(闪米特人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前次建造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在闪米特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耶路撒冷成为古色列王国的首都。由于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争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备受战米洗劫,曾多次被毁又重建。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且有异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三大教在城内留下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有200余处,最著名的如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莱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本教的圣地。
战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区两部分组成。老城的城墙是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古城废墟上重建成的,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后来形成了穆斯林区,基督教区,犹太人区和亚美尼亚人区4个区(如图),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区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城西部分发展最快,居住的几乎全是犹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国委任统治30年。
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其范围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区城镇,东端为阿布·迪斯,南端为伯利桓,西端为艾因·卡里姆,北端为舒法特,面积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战线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耶路撒冷从此分成由约以分别占领的东、西部,称东区和西区。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1967年6月,以色列颁布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将市区范围扩大为176平方公里,把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并入其中。目前全市人口65万,其中犹太人45万,巴勒斯坦人18万,基督徒1.4万。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议案,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年8月20日通过决议,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在此前后,联合国曾多次通过决议,遗责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