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总数、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懂得过多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学会分析人口增长柱状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3.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观念。
4.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式和发展。了解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单元重难点一览
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地图的阅读能力有所掌握,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地形和气候部分知识的学习则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基础。而现代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广泛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章内容也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判断和思索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中的各种现象。这个世界中存在着的许多矛盾,也让他们感到困惑,为学习的进行创设了情感需求。
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内容与自然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关系密切,水乳交融,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如人口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口多好?少好?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宗教、语言、聚落、文化、人种等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口观、宗教观、人种观等等,进而体现出一个人的世界观。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相互影响,还应注意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体现。宜多采用学生参与搜集信息、探究讨论、辩论、分析的方式进行,多联系生活实际、世界热点,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内容共包含四节,可用5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课时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1课时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1课时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2课时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39——44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柱状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世界人口的认识。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显示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等情况。
学生准备
1.调查世界上著名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英国、美国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状况及其经济发展状况;
2.学生回家调查自家人口数量情况(从爷爷这一辈开始计算)全家一共现有人数。观察每一辈的人数,可以说明我国人口政策产生的作用;
3.从课本、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查找资料,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四人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们正处
在人口爆炸的时代”。
2.创设情境,播放有关人口拥挤的录像,
让学生感知当前人口膨胀问题
2.讨论观看录像后的感想。
3.设疑
(1)世界人口的数量有多少?(2)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3)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3.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尝试
(1)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2)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或柱状图。
(3)学生练习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问题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总结。
4.设疑
世界人口问题是指什么?4.探究
尝试
(1)学生分析交流对世界人口问题进行总结
(2)学生就如何解决不同的人口问题的措施。
小结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重点解决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问题后,理解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认识我国当前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一)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数量大
1990年10说12日60亿
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
1800年以前增长缓慢
1800年以后增长迅速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总人口
(最高――非洲、最低――欧洲)
二、世界的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
3、发展中国家的盲目城市化问题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以“苦难的母亲”为主题,创作一期手抄报。在此可以展示一幅漫画“苦难的母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知识的掌握,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简单讨论我国人口为什么东南
稠密、西北稀疏。
2.设疑
(1)人口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2.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计算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而了解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
3.尝试
(1)读图找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2)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稀疏的原因,交流发言。
4.小结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本课总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通过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培养了学生透过数字看本质,看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某一地区的总人口数/总面积数)2.世界人口的分布概况: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4.人口稀少区(条件恶劣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关于“环境与人口分布关系”的讨论会,联系当今世界环境恶化问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拓宽学生思维。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和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
3.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相协调,与
发展相适应。
5.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纬度地区,在气候、降水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