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明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类能够认识规律。
【多媒体展示】
教师: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
更有今人“三峡工程”以及神七神八神九上天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说明了人类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教师总结: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存
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
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教师:我们学习了规律的原理,还要学习相应的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
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
动性,为人类造福。
3、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
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
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
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那么物质也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还有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静止。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所以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那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同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又要求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一定要运动马克思主义